对不起,我不能很认真地写这次的命题作业,因为……因为一个我暂时还没想出来的借口。
在头脑里起草过几十段开场,在真话和空话之间摇摆了上百次,然后……然后只能给出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是的,重点是不失礼貌。
至于尴尬,那不是我能解决的。
人总是在成长,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成长的速度更是飞快。
从加入007伊始,时至今日,对007的认知在变化——随着事情的发展,随着主观的转移。
好吧,直白点儿说:所谓007,跟我想的不一样。
知道007是缘于一个朋友,一段情结。可以说从头脑中产生念头,到真正落手付诸行动,直到拿到offer正式成为007er中的一员,前后不超过10分钟。之所以被吸引,是源于007那句金子般的宣传语:7天1篇写7年,7年后一起去南极。
另外,“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可以说是宣传语背后的有力支撑。以我的理解,坚持写作,以大量的文字输出为动力督促自己坚持优质的阅读。如果说我曾对007有过一份初心,那么这就是。
然而,无论是七年,还是南极,都是梦想中的环节。当生活落实到柴米油盐上,总就不那么美好了。
在入会时的269元会费面前,我确曾有过1秒种的犹豫。为什么呢?无论是坚持七年的写作,还是大量的优质阅读,似乎都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跟007的平台没什么关系。那么,我为什么要交这个钱?好吧,我安慰自己,收费的才是物有所值的。如果是免费的平台说不定会散漫无组织,既然收费自然应当给付会员们价值相当的服务和体验。
不得不说,我觉得自己还是幼稚了。事实证明,会费只是自己在绝望时隐忍不退出的最后一道防线。心里默念着:毕竟是交了钱的!然后继续咬着牙不放弃。
这样的体验,真的说不上好。没有预期中的愉悦,只有在写不出文字的痛苦上double一份坚持不退出的痛苦。
我的预期是什么?
在做一件事之前,人们大概都会有一份憧憬。我对007的憧憬基于对老友的欣赏,以及对007宣传语和“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认同和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头脑中构架的007是聚会在一起的鸿儒,或是“准鸿儒”。至少大家都应当有一份对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向往。大家谈论的是读了什么书,准备读什么书,读了书之后有怎样的感想,或者是在各自职业或专业领域中的探索和展示。我期待自己作为一只井底蛙,可以在这个社群里被同伴们的经验和学识滋养,大家在交流中读书、写作,共同进步。
不得不说,我理想化了。一个社群的成长,和有无鸿儒,是否白丁,似乎没什么关系。
我加入了75班,获得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编号。我满怀期待忐忑不安地盼望着组织的召唤。
后来,开班了,开始写作了。虽然还在准备期,但我仍然认真地写好作业并提交,带着对一个崭新开始的全部憧憬,带着对坚持七年的一个许诺。
班上七十多人,好大的一个人群。我详细看过007的规则,并深以为然。我觉得这样的规则对于忙碌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年人来说是严苛的,可能会导致很多人难以坚持。但同时也为这样严苛的规则感到欣慰,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之下,原本松散的我们才能真的拿得起书本,才能真正得到进益。
也就是说,一群松散的成年人,在严格的规则制度之下,或进步,或被淘汰出局,没有也不该有其他选择。
以上,就是我对007的预期。
为什么想退出?
曾有人说,即使最恩爱的夫妻,一生中也会有多少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同理可证,无论多么优质的平台组织,也总会有坚持不下去的理由。但对007而言,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简洁的宣传语和令人信服的理念,看似规范严格的规则制度,看似热血青春的一个人群。实则只是一群松散的我们被放入一间空荡荡的教室,生死不论,各安天命。
一个声音说:你们自己管理自己吧,规则都是现成的。于是有了值月生和值月小组。
一些更积极的成员开始牵头,维持这个教室中的秩序。
还好,截至这一步。
如果我们只是安静地读书、写作,恰当而礼貌地互相交流,按照人与人交往的正常速度顺其自然地结识。如果我们的相识只是因为互相欣赏或仰慕、钦佩,而不是强制性地被要求互相点评、自我推销。如果值月团队能够严格地执行制度,对不能遵从的人坚持说不,统一持法尺度,公开执法过程,透明罚金收支。如果当班级里发生纷争的时候,或007组织者,或班长,或值月生,任何在这个非官方组织里扮演官方角色的人能够站出来,在高一些的层次上发挥出团队领袖的作用。
那么,真的可以算是还好。可惜,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必须承认,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素人,并不想特意去认识谁,除非他/她棒得令我心悸。我的水平不足以对别人的文章指手划脚,每次点评,我都担心会收到对方的怒目或嘲讽。如果没有,那么感谢对方的大度。但我没理由寄希望于他人的大度,就好比在别人脸上画了胡子,还要求对方不能有异议。说实话,遇到不客气的点评,我心里也会不舒服。凭什么你在我脸上画胡子我还要以礼相待呢?对不起,规则规定的。
现实中,只有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的道理,断没有学生给学生批改、甚或学生给老师批改的。
至此,尴尬出现了。
007的志愿者小七曾提过一个问题,大意是:互相点评的必要,在于以此保持社群的活跃度。否则没人主动发言,久而久之社团就会萎缩甚至死亡。如果不互相点评,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深思这个问题,保持社群活跃度的责任在谁的身上?在007组织者的身上。因为我们都是付费会员。所以,请不要转嫁责任到我们这些参与者的身上。我们只想来读书、写字。并不想违背社交规则、无视自身水准地点评别人。
增加社团活跃度的方式有很多,如果007平台上这么多智囊都想不出的话,我也可以提供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想法。想要用点评的方式使大家获得收益,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职业作家,也可以在整个平台层面筛选出一批文字水平过硬的战友,最低层次也应该是在班级中得到认可的战友,由这些人自愿组成点评团队。
有价值的点评使人进益,无价值的点评只能让人感到扭曲。
另外,想要得到有价值的点评,就应当努力写出值得被点评的文章。可以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只有质量好的文章才能得到点评。这样,那些敷衍潦草的文章就会被屏蔽在点评的门槛之外。既可以使交了潦草作业的人心里松一口气,也能够使点评的人不必白白地浪费功夫。
再者,想要一个团队活跃,点评只是手段之一。如果007的组织者有心将这个平台做大做好,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活动则不可或缺,具体如何操作还是留给收了费的人去思考。总之只要是对成长有促进的活动,相信都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欢迎,增进成员与品牌之间的凝聚力。最最不济,还有那二百多元的会费管着,实在不必对会员流失表现出过度的担心。
以上的意见,都需要007的组织者付出时间、精力乃至费用才能实现。那么,考验的时刻到了。何去何从,交回组织者的手里。
归根结底,如果平台的服务和体验能够使会员感受到价值,那么会员必然舍不得离开。
如果会员并不适合这个平台,也不必迈过规则无底线地挽留,否则对遵规守矩留下的其他会员也是一种践踏。
不要为了维持会员数量的庞大,而将007建设成一个“和乐会”,或者“大杂烩”。
最后,在抱怨所有的志愿者、班长和值月团队以前,必须承认一点,在75班这间空荡荡的教室里,并没有真正的管理者。007的前言写得很清楚——“去中心化”。很遗憾,我当时对这句话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美剧《新闻编辑室》里有一个片断,一个社团的组织者试图在新闻节目上阐明自己“去中心化”的组织理念,结果在主持人犀利的剖析中败下阵来。我想,这样一个前卫的理念想要得到实际应用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百度百科节选
我不知道007平台下存在的班级是否适用于这种方式,我只感受到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管理下,一切一团糟。由此我不得不提出一个质疑,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是否又是组织者偷懒的另一种方式。
或者,应当在学术上去中心化,而非在管理上。我不知道。
不拿工资的志愿者和值月团队,花费私人的时间和精力,凭着或多或不多的一点热情,承担起了班级的管理工作。007不成熟的体系,简单生硬的规则,和“去中心化”的管理,这些在面对班级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时根本无力招架。问题持续存在继而发酵。每个人都是中心,都是节点。那么换言之,也就是没有中心。大家乌泱泱来,各说各话,然后再乱哄哄散,各回各家。难以形成决议,达成一致。
再怎么“去中心化”,没有有效的行政管理,我们都永远是一个松散的人群。对此,如何解,我亦不知道。
我曾站出来维护过007的规则,也曾站出来为值月团队发声。但是……但是也就那样了。
面对眼前的凌乱,依旧不知所措。
可能追求真理的道路永远都是崎岖而漫长的。
七年的时间很长,一个社团也好,一种理念也好,都有足够的时间得到磨合与见证。我的不出局系统显示,我已经参与践行126天了。这真是一个太短太短的时间,甚至还不足以让我真正认识这个团队中的任何一人。但糟糕的是,我已经开始厌倦了。想一想,这样急功近利的逼迫成员加快进程,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七年,我们有得是时间。去读书,去写字,去试探性地抛出橄榄枝,去从容地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当然,75班也有得是时间。去见证每一个有耐心有恒心的践行者,去送别每一个坚持不住而停下脚步的前战友。停下,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可以看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可以假以时日以利再战,也可以就此放下去做其他更感兴趣更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怎样,祝愿每一名75班的战友们,无论七年后我们是否还在同一个微信群里,都能坚持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印下坚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