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谈的内容是每个人都关注,而且生活️离不开,那就是的“爱”的话题,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
读完这本书,最可贵之处不在于书本能为读者切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是透过字里行间对爱的阐发,矫正现代人心底对爱的误认,让人们重新拾起爱的关怀,重建对于爱的信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书中的阐述让自己对爱的理解更深入和接近客观实际。爱就是世界的ok灵魂,爱是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与我们与身俱来,爱就是人类的基因和图腾。在本书的开始,作者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就拿第一点来说,这是对爱的误解,对自身认知的狭隘和失衡,以为对方的爱是通过外在的条件换取。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似乎是有种顺其自然的佛系心态,让人觉得一切看天意的听之任之。对得到的爱没有珍惜,更谈不上对爱的经营。
坦率的说,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盼和期望,而多数结果常常会以失败或是失望而告终。因此,作者主张爱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这段话: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其实这种类型的感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完美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感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明白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取暂时的麻痹。
关于不同形式的爱。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个性:“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此刻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证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透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潜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潜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潜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个性,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
我对爱的理解是,爱如同阳光,是生活的️必不可少了的。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石,是情感的源头和延续,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说的爱包括友爱、亲情和爱情。最初我们都出于最本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慢慢对朋友的爱,对恋人的爱……这种爱是无条件和无需学习的。逐渐的,我们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感情,需要学习爱的技巧,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对爱的回馈,对爱进行回应。
《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阅读,在这本心理书籍里,感受到了爱的艺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