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又一篇“野心”之作
前几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正躺床上用手机刷网页酝酿睡意,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来自《时尚芭莎》电子刊的专访,里面的一些话深得我心。本想就此发个朋友圈简单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恰逢那时思绪大爆发,一写就不可收拾,然后野心就越来越大:构思文章的框架记录关键词,想着需要找的图……然后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01 初识音乐剧 音乐之声
第一次听说音乐剧是在初中上英语课的时候,Miss Liu把我们带到视听机房,看了好几节课的《音乐之声》,有时候会暂停下来给我们讲讲里面表达地道的单词和词组,之后又打印了谱子学了剧中几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拍成这样:里面的演员完全就是一言不合就尬歌,歌曲张嘴就来,用歌词代替台词,用旋律表达情绪,简简单单的几个音符拼凑在一起竟可以如此美妙。从此,这种表演形式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去现场感受这种神奇的艺术。
十几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剧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插曲:即将十七岁、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美妙的旋律就像晚风送来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又如山间流淌的泉水,清澈透明;还似乡间头顶上的夜空,星光灿烂。
剧情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02 再一次相遇 猫
印象里,电脑、互联网是从我高中时期开始兴盛的。一个由英文单词“memory”引申出来的一部音乐剧——《猫》渐渐地走入了我的视线,于是开始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它的七七八八。
与《音乐之声》不同,这部剧给我的震撼更大、感触更深。每个演员通过肢体动作以及神态表情似乎跟猫合为一体了,再加上精细的妆容和独特的服装,把猫这种动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剧中最后出场的那只猫所演唱的《Memory》更是成为了本剧最经典的曲目。
每个人都会有他心目中与众不同的“猫”, 每一只猫代表着某一类人,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然后再重新认识自己。
剧情简介
《猫》是英国作曲家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日的新伦敦剧院,从此在英国一炮打红,并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它与《西贡小姐》、《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并称世界四大音乐剧。
故事主要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会在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猫格里泽贝拉以一曲《Memory》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上天堂的猫。
03 Now 我们 vs 他们
本质上,中国音乐剧从制作、演员、舞台等方方面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像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中国文化土壤里本身没有音乐剧的历史根基,中文也不是歌唱性语言,怎样让观众离开提词器去听懂你的表演,需要像法国、韩国、日本一样,形成自己的独有的音乐剧体系。——阿云嘎
的确是这样的,中国现在的音乐剧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打开几大售票网站不难发现,除了上海的演出率比较高以外,其他城市能排上档期的剧目简直少之又少。因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愿意走进剧场看剧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多加一场戏,多去一个城市,就会多承担一份损失的危险。
作为一名音乐剧爱好者,客观地分析当中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一方面是经济实力限制了观看的热情。偏高的观剧成本,让好多即使热爱的人也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剧目的演员影响了观看的心情。人们更倾向于看电影、听演唱会,为什么呢?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想看的人,听到想听的歌。我想,如果有一天,音乐剧里面的演员也是我们安利的歌手和演员的话,那么每场演出的票都会分分钟售罄。
而其他国家就是这样做的。就我所了解的韩国,音乐剧的普及率就相当的高,但也许是跟这个国家盛产明星有关。随便在网上搜一搜就不难发现:众多男团女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每位成员都会进行各自的solo活动,大部分爱豆除了会向演员方面发展以外,另一个方向便是出演音乐剧。而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早就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必定带动着所演剧目的发展。不仅如此,军队里面也会排演音乐剧,而正在服兵役的欧巴们,便是个很好的招牌。
随便搜搜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为了排版的美观,就暂时只上了这些新闻。选择出演音乐剧的爱豆们还有很多,而且还不止一次地出演,这是音乐剧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
04 就在这瞬间 变身医怪
很早就听说,在韩国演员的地位要高于歌手,这里且不论他们高低,因为无论哪种职业都有其可敬之处。相比于演员和歌手,我更钟情于音乐剧演员——这是一个集演和唱于一身的职业,需要更专业更全面的职业技能。他们的舞台是没有假唱、没有NG和没有剪辑的“一镜到底”,他们用夸张的表情、舞动的身体和美妙的歌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前段时间的一个综艺节目,把音乐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带到了大众的面前,节目中一个长得像光头强的首席深得我心。作为一名资深的韩剧迷,整天阅人无数,所以他的颜值并没有惊艳到我,也许是因为爱屋及乌,他的试唱曲叫《就在这瞬间》,而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一位实力很强的韩国音乐剧演员曹政奭演唱的,韩文名叫《지금 이 순간》,当时听完就被那个有故事的旋律和十拍以上的尾音给深深吸引住了,据说现在在韩国这首歌已被用在很多婚礼上当作祝歌。而这首歌就是音乐剧《变身怪医》里面的经典原声。
而也因为这首歌,之后我看了曹政奭出演的电视剧,记忆最深的就是他在剧中跟女主举行婚礼的时候和好朋友一起上演了精彩的歌舞祝歌,将自己音乐剧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ps:这里把他在综艺节目中演唱的歌曲也贴出来,给大家see see!)
剧情简介
音乐剧《变身怪医》是一部以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罗伊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为蓝本改编的音乐剧。罗伯特的小说《化身博士》是百余年来诞生过无数好莱坞电影、美剧、英剧、话剧和音乐剧的超强IP,改编成功的音乐剧《变身怪医》甚至被认为“是一部比《哈利波特》的奇幻魔法更有《福尔摩斯》悬疑意味的音乐剧”。而在心理学界 “杰克与海德”已成为“双重人格”的代名词之一,《变身怪医》就是一部把男主角的人格分裂过程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精分大剧”。
身为《变身怪医》的主人公,杰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却分裂出了双重人格,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是恶魔化身的海德,“令人诧异的并不是这一个个体分裂成为两个人格,而是这两个人格其实正是同一个人”,这正是《变身怪医》的作者史蒂文森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解析。
05 2019年继续玛蒂尔达
实在很惭愧,如此喜爱音乐剧的我,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却在2017年,而到现在观看的频率也只维持在一年一部的水平上,并且还只是买的最便宜的票。
一部《保镖》让我彻底入了音乐剧的坑,一部《芝加哥》让我更加爱它。今年的剧被锁定在《玛蒂尔达》——伦敦西区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罗尔德·达尔也曾在2000年英国世界图书节“我最喜欢的作家”的读者投票中,击败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位列第一名。
真心地希望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可以看到更多的原创经典作品。有朝一日,所有剧的门票一放出来就分分钟售罄、场场都full house。相信这个情况不会再等十年。
剧情简介
《玛蒂尔达》是同名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音乐剧,由Tim Minchin作词与编曲。本剧在2012年劳伦斯·奥利弗奖上获得7项大奖,于2013年托尼奖上获得5项大奖。
故事讲述了4岁时的玛蒂尔达就已经把家里的书读完了,但基本上都是杂志,因为她那个经商的爸爸和嗜赌的妈妈根本不读书,所以也想不到为异常聪明的女儿买书读。还是玛蒂尔达自己提出上学的要求,父母才把她送进康琴小学。校长特拉奇布尔小姐投铅球出身,哪个学生不听话,她就把孩子像铅球一样投出墙外。全校师生都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玛蒂尔达也不例外。虽然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一年级老师汉妮小姐是小女孩心头的一缕阳光。
想看遍所有经典的音乐剧 · 如果有机会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对此,我十分赞同。
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
世界没有了音乐,我会怎样。
好的音乐会产生共鸣,
无关时间,无关空间,更无关国度,
美好的旋律总能打动人心,
经典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追着音乐,在生活的大舞台上,
演绎着属于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扮演着自己人生中的男女主角,
跟着心走,向着阳光,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