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事,把小学时的书本整理了一遍,发现了一本绘画集。说是绘画集,不过是一沓A4白纸裁成两半用订书机订起来的。最上面一张用彩色画笔描出“绘画集”三个字当作封面,调皮地在字上面画了一双眼睛,右下角用铅笔小心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本绘画集可能受了潮,页边有些泛黄,彩色的字和铅笔签名已经模糊了。
翻开,第二页用铅笔写着“welcome to my picture’s family”,每个字母都加了粗,似描绘了很久,看着还是歪歪扭扭的。再往后翻,都是我六年级时所画的画。有大树,棕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冠,树根旁涂了翠绿的草坪,草坪上长了几株黄色的花,和树冠一样绿的两片叶子;有小鱼塘,淡蓝色的池塘波纹下有三只淡蓝色的小鱼,鱼鳞用铅笔描成波浪形,三只小鱼一前两后似在比赛谁游得快一样;有房子,深棕色的瓦片、白色的墙、红色的大门上两个淡棕色的门环,还有两个暗红色的窗框,那是上了漆的窗框;有三个穿着各色衣服的小孩拿着竹竿,手里提着塑料袋的,袋子里放着姐儿壳(蝉蜕)。那是我和我的小伙伴,每年暑假我们都要去树林中够姐儿壳。
再往后翻,画着许多植物,有辣椒、茄子、大白菜、青菜、韭菜、黄瓜、番茄、豆角、毛豆、豌豆。还有许多动物,鸡、鸭、猫、狗、麻雀、燕子、蝙蝠、老鼠、蚯蚓、刺猬,甚至还有苍蝇、蜻蜓、蚊子、蚂蚁一类的昆虫。
这些都是我幼时在家中见过的,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心情下画下的那些画。那些画有的已经褪了色,有的抹上了铅笔印模糊了形状。仅管已经过了近十年,但那勾勒出的外形和多彩的颜色依旧在,从那颜色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周身事物观察的灵敏。那不仅是画上的一朵黄色的花、一颗绿色的树,更是一个孩子用彩色的画笔在他纯白的心灵上涂下的颜色,带着快乐、热情、好奇、随性。
翻到最后,嘴角不自觉地笑了起来,那时的我还是挺可爱的。
又想到如今的孩子,心中竟起了一丝怜悯。
有一次我问上六年级的侄子周末做些什么,他回答做作业,做完作业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又问上一年级的侄子做什么,他一边玩着手机游戏一边回道看电视玩手机,我大吃一惊又觉得理所当然。大人工作一天回家,吃完饭洗完澡躺在床上掏出手机,孩子看到会怎么想呢?他们会好奇那小小的盒子里放了些什么东西,可以把大人吸引的那么入迷。于是他们的好奇心便往那盒子靠,想要知道那盒子里有些什么好玩的。
城里的孩子有他们的游乐场、有他们的公园、有他们的乡村体验,父母会在周末带上他们郊游,让他们感受泥土的气息。乡下的孩子有他们的田野、有他们的树林、有他们的小溪,父母忙着挣钱,为了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教育、居住环境。而这些乡下的孩子做些什么呢?他们远离田野、树林、小溪,走进手机的世界,在游戏、视频、图片的诱惑中迷失。
我在上网时常能浏览到这样的动态:两个小学生在网吧玩游戏破口大骂队友、一小学女生玩大尺度直播、某六年级学生因父亲不让玩游戏跳楼骨折。类似的动态还有很多,这让我感到心寒,这些祖国尚幼的花朵不应坐在教室里和同学打闹、去田野中奔跑吗?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悲痛的事呢?
手机并不是洪荒猛兽,如何看待并使用手机才是诱发一切的因。有些孩子利用手机查资料、看学习视频,这是一件好事,手机让知识的获取更便捷了,也让孩子的视角更广阔。但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娱乐视频、搞笑图片中无法自拔,这不是手机的错,这是孩子的心灵,是孩子心灵涂上了漆黑的颜色。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纯净洁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画笔,那画笔中有彩色,有黑白。在那纯白的绘画集上应该画上的是蓝天白云、青草红花、是深棕的泥土、是金黄的太阳,而不是一部黑白的手机。
一个六岁的孩子懂什么是手机呢?他只知道那是一个盒子,盒子里有许多会动的小人,有许多好看的、好玩的。
我很庆幸我的绘画集上有着碧云天、绿草地,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植物。我很庆幸我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能够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接触,我能够和蚂蚁面对面交谈,我可以追着蜻蜓在夕阳下奔跑。
每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的田野,在田野里追逐蝴蝶,追寻蚂蚁的行迹,去感受泥土的气息。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会自己上色。如果他没有见过真实的、自然中的田野,假使他在手机上见到的田野是灰色的,他怎么会想要涂绿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