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每完成一段学习或者一段工作,你会以作品来看待吗?”
<问题说明>
1.不学乐理的练琴娃
《认知升级》的作者刘传小时候有段神奇的学琴经历:他从零基础学电子琴到考上十级只用了2年时间,而同龄人取得这一成绩通常要4~5年。更神奇的是,直到考上十级,他都没有学习过一点乐理知识,而他的老师也从来不让他学理论。那么他的老师究竟是怎么教的呢?
“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最后合起来弹一遍,让我大概知道这一首曲子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就要努力练成这样子,周末的时候验收。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年,最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达到十级。在学习过程当中,完全不接触音乐理论。”
至今刘传依然非常感谢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虽然不知道乐理,但并不影响他完整流畅地演奏曲子给别人听,同时收获即时的夸奖和赞扬。这种正向反馈像海浪一样一遍遍冲击着信心这块沙滩,让他始终沉浸在弹琴的乐趣里,最终不断提高。
PS:当然并不是鼓励大家学琴不学乐理,而是要看到这个故事背后的通用原理——有成果的正向反馈有着非常强的激励作用。
2.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一味闷头学习看不到成果,很容易让人气馁,《认知觉醒》里提到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这和互联网领域的MVP思维非常相似,快速做出最小产品,快速收获用户反馈,根据反馈再快速迭代,如此循环高速增长。
有了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比如你之前学英语选择每日打卡背单词的方式,但现在可以直接翻译一段美文、查询英文文档、阅读英文原版书,或者把手机语言设置成英文……这么做当然会造成一些困难,但为了解决问题,你必定会想办法补全相关知识,所以你的学习行为都能得到即时反馈: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正向反馈带给自己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动力。
这也进一步完善了前面关于打卡利与弊的思考:要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要放弃一味打卡完成任务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正向反馈。
磁石如何利用作品思维
其实磁石意识到作品思维是真正明白互联网MVP思维之后,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学院派学习模式。
比如每周一的拆书,实际上就是一次培训课,小伙伴会有学对习效果的反馈。如果有视频记录,后面看也是一种过往的作品,是可以证明实力。从面对拆书的态度讲,可以设想面对30人50人我会怎么拆?面对下面在座的都是这个领域的资深学习者我又会怎么拆呢?
比如带领启发日记的写作,每天一个知识点+讲解+应用,实际就是一个微课件,可以后面组合起来用于培训分享的。当然跟写的同学如果认真做的话,也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从面对准备启发日记的态度上讲,可以设想如果带100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小伙伴会怎么办?如果后面可以出一本书的话,我会怎么安排内容呢?这些思考都会使启发日记更加精进,并且收获丰富的作品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