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其实挺想不通,为什么有些成绩很好的孩子最后抑郁了,按理来说成绩很好不是应该很自信嘛,直到小儿上了小学,我才渐渐明白了个中缘由。
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家长心中,好孩子等同于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体育好.......门门功课都好,那么他就是好孩子,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其他诸如思想品德、性格品质等与成绩相比都不值得一提。
这样养育理念下的孩子,就会出现成绩很好但是性格并不阳光开朗,心态并不积极乐观,遇到点不顺心的事情,很容易炸毛,甚至还会动手打人,负能量积攒久了,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的好成绩,是父母逼出来、盯出来的,一旦某次考试失利,就会被父母打压贬低,樊登老师说:“用这样的方法管教出来的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往往不学习了。即便迫于学分的压力不得不学习和考试,他也会排斥学习这件事。他的知识水平停留在高三这一年了。求知不再是求知本身,而是获得一个东西:获得一张文凭、一个证书、一种奖励,或者让父母有面子。”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家长对成绩的重视和焦虑,孩子对学习的压抑和无奈,最终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我个人的心得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晚上下班到家那句脱口而出的“作业写完了吗?”换成“今天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我每次用后者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他的神情都是喜悦而又主动的,时间久了,他甚至会直接给出更详细的回答:“我今天需要妈妈的一个大帮忙,大约需要20分钟。”亦或是:“我今天只需要一个小帮助,大约需要5分钟。”
其次,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绩,尤其是不能当着他的面去评判分数,无论他考60分,还是90分,都应该抱抱孩子告诉他:“我想,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有错误很正常,正说明知识是无穷尽的,一个人一生有学不完的知识,只要我们一直保持求知心,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最棒的。”
让孩子不讨厌学习,并放手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家长和孩子才会越来越轻松。
几个月的育儿好书阅读积累下来,我现在对孩子的作业不再催促过问,我只问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剩下的全权交给孩子,孩子反而对作业很上心了,偶尔他自己漏了某项作业,我安慰他:“没关系不用熬夜补,妈妈签字帮你说明理由,等你接下来白天或者等到周末有时间补上就可以。”
孩子听到这话,他反而会坚定地要求熬夜补完,因为他不想在老师那里搞特殊。
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后的神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