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故事和语言:古典文学的基因
张爱玲的小说不追求完整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可以说是典型的“市民小说”和“情感小说”,其小说线索简单、节奏平缓、故事清晰,故事构建中的叙述手段诸如倒叙、伏笔、穿插、并行(后称蒙太奇)等等运用不多,叙述视角中的时间、空间视角也不鲜明;张爱玲的小说故事有极强的散文化情节模式特征,善于用简单的故事表达鲜明的人物和多种多样的细腻情感,并且不像《红楼梦》那样通过大量琐事来表现,而是在故事中直接付诸大量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低头,《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铜管刮鞋,《心经》里许小寒与父亲的对话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彰显了张爱玲小说的故事叙述的简约、情感和散文化的特点。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语言富有特色,典雅又通俗,鲜丽又灵透,温婉又冷峻,流畅又苍凉。张爱玲的语言自然节奏和情感节奏很强,富有韵味,读起来绵延无穷,加上散文化的结构和冷峻的比喻和议论,让人深深痴迷,这也是张氏作品大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张爱玲语言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一方面使文章意象更为丰富、情感传达更为到位,人物塑造更为鲜明,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作品本身的包容内涵和读者的想象空间。
张爱玲的语言呈现这样的特点,与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是分不开的,她语言一方面继承了古典作品中的那种自然韵味,另一方面借鉴了其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组织形式。
六、经历:亲历者的声音
我们知道,作家写作的内容、风格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经历和体会,这也是文学千差万别、魅力四射的原因,具有广阔社会视角的鲁迅先生的很多小说多是以童年、鲁镇为来源。梁斌红旗谱等史诗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来源于作者长期工作的独特经验和体会,等等不一而足。不了解张爱玲的一些生平,就难以理解他作品的内容偏爱和风格基调。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作为贵族遗少 ,风雅能文,一方面张爱玲从小就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化,她的文学创作更是深受《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和式微有着切肤之感。挚爱母亲的改嫁后的改变,后母的狠毒,父亲的羸弱让她心里充满了阴影,这些东西在她的作品里有相似的体现,比如《金锁记》。但作为受过长期传统教育的女性,她对自己置身其中的封建大家庭在时代和社会下的坍塌是失望、无奈多于批判和期望的(况且,她在封建家庭里享受了富裕的生活,她有很强的享乐主义色彩,这样她难以对封建家庭进行“五四”式批判,但是她也没有回避)。不管在上海还是香港,张爱玲的交际圈和生活圈一方面加深了她对封建大家庭种种面目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让他接触到了中西交汇下的人物,而这最终构成了她创作的中心。
这样,出于对封建大家庭的特别熟悉和自己的特殊经历、生平和环境,我们会加深对张爱玲作品的理解。这里我们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可避免的衰微破败,这里,我们看到了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并且两者往往相互生发,彼此渗透。
七 总 结
面对封建时代的终结,西方文明的缺憾、诱惑,我们在张爱玲笔下看到的不是常见的锐利的批判,彻底的打破,竭力呼唤新生,甚至善良的悲悯,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再现和失望的存在和无奈的告别。
这种状态可以用“诗意的苍凉”概括。这也是我对张爱玲“沦陷时期”作品风格的整体概括。张爱玲那种打碎古典花瓶露出烧坏泥胎的特殊艺术魅力,于“诗意”中,于“苍凉”中,深深吸引了大量读者,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极为独特和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