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忽然想起北宋苏轼《东坡续集.洗儿》的两句话: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洗儿诗,虽然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反讽,却道出一个认知的真理,聪明有时候会蒙蔽自己的双眼。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是否在生活中,看见过貌似智商很高、头脑灵活清晰,见识广、视野开阔,别人都认为他是高人,实际上却眼高手低、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甚至还作出许多人们无法理解的离奇选择,导致遗憾终生的事情。
你是否曾经历过,把聪明当作不努力的借口,以为自己只要靠着小聪明就可以取得成就。如果努力了而不成功,反倒证明自己根本不聪明甚至愚笨,还不如不努力付出给自己留下聪明的余地。又或者以为聪明如我,怎么会用笨拙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那是笨蛋才会想到的。
认知偏差
非常抱歉的通知您,你已经落入了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偏差陷阱。
问一个问题:飞机VS汽车,哪一种交通工具更危险?上了年纪的聪明人,包括“最亲的人”都会错误的选择飞机。因为每有一次空难,全球的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关注,相关资讯、图像、遇难家属的悲怆……都会深刻印入脑海。而事实上,死于一场交通事故的机率是1/84,因一场航空事故殒命的机率只有1/20000。
这就是“可利用性法则”: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当人必须作出判断、决策时,什么东西更能清晰地回忆,能调出来为当下所用,就基于这些更为鲜活的理由作出判断决策。
实际上在作出上述决策的时候,我们并不自知思维过程拥有巨大的漏洞。人嘛都很容易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说过的话、抱持的观点拥有一种过度自信。“过度自信”,这又是一种认知偏差。然而大脑之所以会有如此偏差,主要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需要节约成本。但成本节约了过后效率未必更高,还可能将我们引向谬误。
认知的一币两面
大脑认知是有一币两面的:一方面,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智力和认知水平飞速发展提升;另一方面,无论人类某一方面的认知提升速度和程度有多高,基于原始人类生存的基础记忆是没办法在短时间提高的,毕竟我们作为现代人只有数万年的时间,人猿的过程则持续了数百万年。针对此类无法控制的基因序列,即使是现代的我们也必须借助于看上去没有什么认知含量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解决那些问题。
聪明人的笨办法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面对别人刁难时的回答:“你是傻子吗?”“做蠢事的人,才是傻子。”大多数聪明绝顶的人都是使用笨办法的高手。
莫扎特六岁第一次写协奏曲,但在这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超过了6500小时。
股神巴菲特在2011年投资IBM之前,已经看过IBM50年来所有的年报,而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过该公司1892年之后所有的年报。
丁俊晖8岁半开始练习台球,初一辍学后,每天平均练习10小时,18岁那年成为英国竞标赛冠军时,已经练习超过了17500小时。
这些人前看起来无与伦比的天才,看起来随意发挥即可取得成功,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人后日以继夜默默付出的苦工。我们总习惯于幻想:聪明人做事一定有他绝顶聪明的方法,只要掌握这套超越所有规则的方法论,就能取得同样的成就。
所以别再表扬他/她的聪明
在这个开学季,无论你是否为人父母,无论你要表扬的是孩子、下属或自己。希望在阅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们不再简单表扬对方聪明、能力强等天赋。而是具体赞美他\她在此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赞美决策思维的策略与方向,赞美所选择的工具与笨办法。这样有利于你表扬对象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而不是天赋异禀的终点型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