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临公子
和朋友小丁在吃饭的时候说到我最近失眠的事,小丁就笑我:“早和你说了别喝咖啡,你知道'拿铁因素‘吧?你看你几乎每天都喝咖啡,这每天啊,是XX元,一年算下来就是大几千元啊!你这么爱理财的人居然不知道?”是啊,作为IT产品汪的我从工作以来就养成了每天咖啡的“恶习”(有时会想,那些早上不喝咖啡的人到底是哪来的鸡血上班的)。可小丁的逻辑也没错,咖啡这种支出作为“拿铁因素”中最典型的零散花费代表,似乎早就应该摒弃了。之所以我现在依然保持每天早上喝咖啡的习惯,除了咖啡已经是生活必需品,还有是因为——
节流并不是一味的少花钱
先说下小丁问我的那个问题,“拿铁因子”这个词起源于一对天天喝咖啡的夫妻,有天发现,如果每天少喝两杯咖啡,三十年就能省下72万元。咋一看去是不是很吓人?然而,我这么给大家算一笔账啊:
首先,这里说的喝咖啡,是指每天去咖啡馆比如星巴克,咖啡馆的价格自然是很高的,基本都是三十元起吧。
第二,这个过程中其实默默把复利、通货膨胀给算上了。
第三,这里说的是一对夫妻,如果是一个人的话能喝六十年了。
工作前几年我喝的都是速溶,后来确实更喜欢现磨咖啡,我自然是不会每天都去咖啡馆的,所以买了挂耳咖啡,因为是日常用品所以每次都买了一大包,算算每包也没有多少钱。另外在家里,买了咖啡豆自己磨成粉,外加朋友送的一罐速溶黑咖啡(匆忙的时候直接泡个速溶黑咖撒上几粒盐,味道也是杠杠的)。这么算下来一年还不到“拿铁因子”故事中的每年咖啡支出费用的零头。
其实理财本身包括了开源、节流、投资这3个部分,不过很多人很容易就走上仅依靠节流,或是仅愿意投资这样的单行道。不可否认,节流确实很重要,至少能守正出奇地帮你快速攒下用于投资的第一桶金,只是不少人会慢慢习惯于节衣缩食的生活方式。
上周听我一个亲戚说她去了北方旅游了十几天,玩了7,8个城市,大部分晚上都是在火车上或大巴上度过的,各种嘈杂无法入睡不说,外加五味杂成的混合异味、洗澡超级不方便等等。而她和朋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旅游方式,就是因为它是旅行社的特价行程。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类旅行的,即便是在自己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一个至少住的干净舒适,交通出行便利的行程。
你想啊,旅行本来就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看看别的地方的人和事物是什么样子,了解这个世界原来还有另外的样貌。你却抱着各种“省钱技巧攻略”灰头土脸身心俱疲地度过了旅程,根本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与心境,最终得不偿失,何必呢?
理财,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大家习惯认为只有有钱才会有生活品质。嗯,确实有钱的话可以拥有更多,可以各种买买买,但这和生活品质也并非画上等号。我一直觉得在现有条件下,追求好的生活,并能从小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是一种很厉害的技能。
举个栗子,同样是5000元,有些人就仅能当5000元花,有些人能花做8000元的样子,而还有些人只能用成3000元(想想超市买一送一、大赠送时买的那些不需要的商品就知道了)。也就是说,所以节流其实是把同样金钱的性价比用到最高。
而且,很多时候你并没有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区别,一件衣服买了不到几天就觉得不喜欢了、高价买了运动用品结果只用来拍拍照……往往一时觉得“想要”而造成大量冲动消费。与其看各种推荐各种跟风然后各种拔草买买买,不如把钱花在自己需要的小物上,比如高品质的滴眼液、喜欢口味的进口咖啡豆、一套优质的床上用品、一份精致的餐具。这些日常陪伴你的小物,能带给你更多美好。
有朋友会说:“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吗?而且我觉得总得保障我的生活品质吧?”我从来不排斥提高生活品质这件事,但是人家每月赚3万花1万,你每月赚3千也花1万,这能一样吗?
花钱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多赚多花,少赚少花。少喝些理财鸡汤,有钱是不等于有高品质的生活,但高品质的生活得看你有多少钱(微笑脸)。别说什么“有钱不一定幸福”,你没钱是肯定不会幸福;也别说什么“虽然我月光,但我依然过的很好”,放心哈,以后一定会碰到让你因为没钱而过的很不好的事情的。
我们努力赚钱也好,理财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我自己确实也算不上什么开源节流的达人,以去年为例,去台湾度假了2次,换了手机,升级了笔记本电脑,老妈说要去日本邮轮游,二话不说包了所有费用。每次拿到一笔额外收入,我都会不忘给自己留一丢丢,买一样喜欢的东西、或是吃一顿奢华的大餐当做鼓励。确实,看着账户中的金额不断上升很有快感,但是适当及时行乐,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样重要。
毕竟,5岁时想要的布娃娃,到了15岁就不会再想要了。
理财这件事情修炼的是财商,也就是驾驭金钱的能力。自己本着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合理地安排开支,节省费用,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尽管这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但这是迈向正确的方向。
记得坚持努力,也记得奖励努力的自己。
你点赞的样子迷到我了,知道要做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