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8朗读:出声阅读
诗是我的。可是朋友,当你朗读这诗时,可以将它看作是你的。” ——马提亚尔
通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们得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与作者邂逅。
第一章:朗读的力量
“信道是从听道来的……” ——《圣经》
(一)朗读为何风行?
调查显示一般100人中只有2~3人朗读。朗读是正在消逝的读书方法,这与过去的情况恰好相反。所谓读书,原意就是朗读。
什么原因使得朗读之法在古时候风行了许久呢?大致有如下两个理由:
第一,古代不是记录文化,而是口传文化。
第二个理由是以前没有“隔写”
抄写者中的大部分是修道士,而修道士需要专心练习沉默,这使得适用于抄写者沉默规则的隔写法于9世纪诞生。隔写使默读成为可能。普鲁斯特曾经说过:
真正的书籍不是在艳阳下、在充满情感的对话中诞生。真正的书籍必要诞生于黑暗和沉默之中。” 于是,朗读将自己的王座让位给了默读。
(二)读书与听觉
读书这一活动是听觉、空间感知行为,同时也是听觉、时间感知行为。神经学者说,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慢读”篇中我也曾提到过,培养儿童读书能力最需要抓的不是“会认多少字”,而是“掌握多少词汇”。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词汇能力和韵律认知,这两者都和听力有关。
(三)朗读——“坏文章的终结者”
朗读时,自己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就能够对作品做出更严格的评价。
朗读是仔细检阅文章的强大手段,因为那些默读时看不到的缺点会在朗读时暴露无疑。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逻辑是否严密,这些都能用朗读去检验。如香体膏写作:可多把时间用在文字的推敲打磨上。
(四)朗读——理解高难度文章的魔法
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通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们得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与作者邂逅。
第二章: 卓越的读书之法:读书小组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亚里士多德
(一)书面文化VS口头文化
读书是一个人的历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若封闭固守,则会完全陷入自我的世界之中。
我们通过读书培养辩证思考能力并进行自我反省,这使得个人成为更成熟的个体,从而更有益于组织。口头文化特征在于参与和组织。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声音远播,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此起彼伏。个人领域会式微,而团体的领域得以巩固。
个人化的读书行为和有组织的读书活动,在读书小组中得以融合。读书小组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读书之法”。
(二)人类天生是社会性动物
参加读书小组是一种利用了我们默认设置的社会认知属性的读书方法。当我们和读书家在一起时,当我们在读书家面前发言讲演时,当我们和读书家们一同讨论时,我们的大脑怡然自得,我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盲从者:我们不由自主地效仿他人
当你下决心节约能源时,以下几个因素对你的决定有多大影响?
1. 省钱; 2. 环保; 3. 有益社会; 4. 很多人都在践行节约。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下:
1. 环保; 2. 有益社会; 3. 省钱;4. 很多人都在践行节约。
如果问到你,你会如何回答呢?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关注着他人的行为如何。他人的行为是诱发我们自身行为的最强动机。而他人的行为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意识的范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从众。
读书的基础在于多读,并强调环境对多读的重要性。即要创造一个只能读书的环境。不过这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片书山文海,而是一个读书家徜徉的海洋。参加读书小组对阅读有很大帮助。
(四)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
我们的身体在被孤立时,承受的压力最大。大家如果坚持参加读书活动小组,在其中感受到满满的归属感的话,很可能学习能力会持续地提升。读书小组还会对身体有积极影响。
(五)讨论中出革新
研究揭示,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从科学人员的孤军奋战中来,而是从实验室的定期会议中来,在会上,大家会就最近的研究情况进行交流讨论。革新的起点并不是显微镜,而是将研究人员相互联结起来的会议室座椅。
富有创造性的人会超越自己所在的组织,拥有更宽广的社会网络。他们和多领域的人保持着社会联系。
(六)读书小组的力量
读书小组可以带来归属感,归属感不仅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还有益健康。
还可以在读书小组里和各种各样的人相识,进行多种讨论。能收获各种各样的观点,奇思妙想也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