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找某院士签字,老大给我发了条微信。
考虑了很久,我回复了一个大拇指,表示老大非常强大。
内心深处,看不上东拼西凑的材料,无病呻吟的问题,自说自话的创新,只有一个发明专利支撑,两篇八竿子打不着的SCI论文,剩下几个软著。
喊我去找院士签字写评价意见,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太寒酸了,知识产权成果单薄的可怜。
“国际领先”,评价结论让我大跌眼镜,而且还是签了两个院士的名字。
彻底改变我对院士的三观,相信了圈子文化,理解了屠呦呦等三无科学家,也理解了留洋的人才。
仅有一个发明专利,几篇不像样的论文,几个软件著作权,没有查新报告,十多个靠关系开来的应用效益证明,彼此矛盾,假到不能直视,其中一个小公司开的证明材料,新增利润11.6亿元,注册资金才100万。
漏洞百出的材料,不能互相印证,更加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两位院士居然敢评价国际领先,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某院士还一直是自己的偶像,看了评价结论,如同一记重锤,将多年来的偶像击倒在地,摔的粉碎。
做技术做到院士,应该是做技术人的顶尖水平了,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不曾想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羽毛。
伤心了好几天,怀疑做技术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
院士评价是申报前最后一轮的专家评价,之前,我参加的都有3次大型评价。
第一次,某农业大学教授,文字流氓,首先卖弄圈子文化,撮合跨省包装,去蹭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热点,强行拉郎配,组织了跨省申报军团。
第二次,5名知名专家,每一名专家象征性的提些问题,最后,都会说,感觉做了很多工作,成果还不错,很有希望。
第三次,某专家,网络点评,相对来说谈了些问题,最后,也落入俗套,说了一通,工作做的很扎实,再凝练下,很有希望。
难道,我一个老技术人员看出来的问题,专家看不出来,怎么都这么肯定,院士还给出了国际领先的评价结论。
得二等奖的话,会奖励10w块,就能回点本了。牵头人员小G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是化解了我的疑惑。
10w块,现在的中国很多老百姓,干一年都拿不到这个数字,即使是技术人员,大多数也需要好几个月。
就能回点本了,说明投入在包装上的至少超过10w块了。
几个专家,线上出场几次,院士甚至都线上都没出场,签个字,分了这么多钱。
专家们为什么不讲真话,最后都会给予肯定的原因,大概也就在这里了。
想想也是,如果只是这一次评审,讲了真话,打击了积极性,不会有后面再重复找专家请教。
这还只是一个项目, 如果讲了真话,批评太直接,把专家恶名在圈里传开了,以后别的项目都不会找他评审了。
所以,最好的评审就是,象征性的提点问题、意见,证明自己还是很有水平,末了,再给予肯定和鼓励。慢慢的圈子里面就会流传,某教授,人很好,水平很高,看出来我们的某某问题,然后还给予了我们指导,获益匪浅。
圈里美名传多了,总会有很多项目来找专家评审,中间难免有那么一两个天生丽质的,稍一点拨,获奖了,于是专家名声更加大震。
看来,提些问题,肯定工作,很有希望,成为点评的固定套路了,可以保留项目方面子,又能给专家增加金子和面子,多方共赢的局面,最后项目获奖了,专家指导有方,没有获奖,那是没完全按专家意见修改到位。
国际领先四个字,击碎了我的偶像。
应该只是这个项目是这样的吧,不敢以恶意去揣摩别人,相信科技届会有正义。
愿专家们不要为了利益,总是在结尾给予肯定鼓励,希望听到点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