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热爱阅读,加上后天的引导和培养,你的能力将不可限量。
阅读是我的初恋。我一直很喜欢阅读,仔细想来,其实主要是因为我非常内向,不善交际,喜欢宅在家里看书。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沉迷于语言和思想的世界。我热爱阅读,部分原因也在于,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很宽松,没有人强迫我阅读特定的书籍。
阅读自己喜欢的题材,直到热爱阅读。读书的唯一原因应该是喜欢,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不要把读书当成一项任务,读书就是因为乐在其中。
来自@illacertus的一条推文说:“我不想什么书都读,我只想把100本好书读上一遍又一遍。”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因为每个人阅读的喜好和需求不同。这样做,你会受益良多。
我不知道大家的情况,但我本人注意力非常差。我会略读、速读、跳读,也记不住书里具体的段落或内容。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个更深的层面,我吸收了书中的精华,这些书成为我心灵织锦上的丝线,编织成我灵魂的一部分。
读到一半,你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读过这本书。”但真的没关系,既然忘得差不多了,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重新阅读它了。
阅读是我一生中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所取得的成就的来源。绝大多数人不会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普通人每天可能只读一分钟的书,甚至更少。把读书培养成习惯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就好比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都能坚持的运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书籍、博客、推特,或者任何有思想、有信息、有学习内容的东西,最好的阅读就是自己感兴趣的、爱不释手的阅读。
指出别人观点中明显的偏颇,意味着要么你攻击的对象不聪明,要么你自身不聪明。
我读书的时候不相信“延迟满足”,读不堪卒读的书本身就是痛苦的,何来满足?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有那么多好书,这本不喜欢就果断舍弃,换下一本。
统计阅读数量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知识面越广,思想越独立,读不完的书就越多。不要刻意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要时刻关注可以预测未来趋势的新概念。
统计阅读数量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知识面越广,思想越独立,读不完的书就越多。不要刻意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要时刻关注可以预测未来趋势的新概念。
阅读是在锻炼精神的肌肉,运动是在锻炼身体的肌肉。要学会如何阅读书籍。
“不用想太多,读就是了”,这句话的问题在于,现在的垃圾内容太多了。写作者良莠不齐,很多人会写出很多垃圾作品。——是的,还有那句”just do it“时间有限,事情永远做不完,咋do,do啥嘞?
在开始阅读之旅时,他们读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不包含什么真理,这些内容构成了他们世界观的基础。然后,当新事物出现时,他们会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础对新想法加以评判,他们的评判自然也没什么见地。所以,打好阅读的基础非常关键。
打好基础的最佳方法或诀窍就是坚持科学,坚持基础理论(你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一般来说,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真理是屈指可数的,而数学就是其中之一,数学很少存在争议,几乎没有人不同意2+2=4,对吧?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可以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读达尔文,再读道金斯。
如果想学宏观经济学,就先读亚当·斯密——书架上还真有一本《图解国富论》
不要读解读性或评论性的内容,它们只是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做事,世界应该如何运行。
以原著和经典为基础,你能够获得足够完备的世界观和深刻的理解力,你不会再畏惧任何书籍。你可以顺利开启自己的学习之旅。如果能成为一台永动学习机,你就永远不缺赚钱的途径。你会拥有洞察社会现象本质的能力,你会找到真正的价值和需求所在,然后通过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读书对现代人来说已经非常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成特定模式,大脑同时接受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训练。
我每次做的就是发推文,然后看看谁转发了我的推文。这件事很美妙很有趣,却只是个游戏。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必须回归阅读。
我知道回归阅读非常困难,因为我的大脑已经被训练成这种模式,只会花时间在脸书、推特和其他碎片化的内容上。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书当成博客文章集锦或推文合集,这样我就不用必须读完这本书了。如果有人跟我提起一本书,我就把这本书买回来。
然后,我想读多少就读多少,并不觉得一定要从头至尾读完。突然间,书籍又回到我的阅读百宝箱里。这真是太棒了,因为书籍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
在解决问题时,问题越古老,解决方案存在的时间越长。
而如果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何保持冷静和平和,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好的,如何经营好家庭,诸如此类的问题,古老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好。
任何流传了两千年的图书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甄别和筛选,其中的一般性原则更有可能是正确的。我想重新开始阅读这类书。
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偶尔出现一首歌曲的旋律,它总是挥之不去?这就是记忆痕迹。其实所有思想的形成莫不是痕迹效应的结果。所以要慎重选择阅读内容。
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充满爱的家。这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发现好的心智模型
在决策的过程中,大脑是一台根据过往记忆进行预测的机器。
在根据记忆进行预测的过程中,推理逻辑是最靠不住的:“这件事在过去发生了,因此在未来也会发生。”这种推理过于依赖特定环境,带有经验主义色彩。其实,做决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决策需要的是原则和心智模型。
目前我发现的最好的心智模型来自进化论、博弈论和查理·芒格。
所谓的心智模型,其实就是有助于调取你所学知识的简单方法。
有一种理论认为,文明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交配权的分配问题。究其根本,人类的所有发明和成就都是为了解决交配权的分配问题。
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进化论、热力学、信息论和复杂性理论中找到解释和预测。
反推法,我认为成功就是不犯错。——也就是说,没有对错思维,本自具足,是这样吗?
复杂性理论帮助我打造了一个系统,它可以在存在信息盲点的情况下正常运作。我相信,从本质上说,人类是无知的,是极不善于预测未来的。
如果不想完成,那就派人去做。他的意思是,如果想把事情做好,你就必须自己去做。如果你是委托人,你就会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因为在意结果,所以你会做得很好。
增加所获报酬与创造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改变员工的认知,让他们越发觉得自己是委托人,而不仅仅是代理人。
复利效应(复利咖啡)
但是需要学习算法、概率学和统计学,这些分支学科都非常重要。要吃透基础数学,真正掌握加减乘除、复利计算、概率论和统计学。
微积分通过小的离散或连续事件来测量变化。进行积分运算或根据需要进行推导并不重要,
如果你难以抉择,答案就是否定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选择永远不缺。人做不到绝对确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非常确定的情况下再做出决定。有时我们实在难以抉择,甚至需要列出清单,对不同选项的利弊进行对比和权衡。选择放弃吧,如果难以抉择,答案就是否定的。
在远古时期的部落中,150个人就是运转和协作的极限了。
前提条件是,两个选择利弊相当,但如果一条道路会带来短期痛苦,那么它也会带来长期收益。而根据复利效应,长期收益才是你想要的。因此,一般来说,应该选择短期痛苦,以换取长期收益。
建立新的心智模型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海量阅读,多多益善。[2]每天花一个小时阅读科学、数学和哲学类书籍,7年内,你就可能跻身少数的成功人士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