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韩信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卫子夫的一生,成也巫蛊,败也巫蛊。
先说她的成。
卫子夫的出身很低,是平阳侯府的歌女。汉武帝刘彻在十八岁那年,在尚衣的轩车中临幸了她,史载卫子夫有德行,性柔顺,对于在宫里处处受夹板气的刘彻来说,绝对是一处温柔乡。
但温柔过后,起先也没有十分放在心上了。卫子夫在公元前139入宫,此后的一年中,刘彻没有再去瞧过她。当时,陈阿娇还是皇后,也不知是刘彻卖她面子,故意不去瞧卫子夫;还是当真忘了,于是第二年,卫子夫自请出宫,哭得梨花带雨,哭软了刘彻的心。
正如前篇所说,我认为,卫子夫的自请出宫有以退为进的意思。犹记得进宫前,平阳公主抚摸着卫子夫的背,勉励她上进,相互提携。如果她此时出宫,她在身份上还是一个歌女,并且,没有完成平阳公主的嘱托。
刘彻果然对卫子夫还是有那么点意思的,当晚又临幸了她,没多久她就怀了孕。
本来也相安无事,但陈阿娇的母亲看着卫子夫荣宠日圣,有些焦心,她派人捉住了在建章当差的卫青,想以此威胁卫子夫。
这一举动成了刘彻和卫子夫之间的神助攻。
卫青被公孙敖救下了,刘彻获知此事后大怒,马上给卫青加官,卫青从平阳侯府的马奴,一举成为了建章监、侍中,卫子夫被封为夫人,他们的长兄卫长君也成了侍中,数日之内卫青连续获赏,馆陶公主和陈皇后被狠狠得“打了脸”。
有时候看这段,总觉得刘彻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天子。我相信他确实喜欢卫子夫,但说喜欢到惊天动地的程度,也未必当的真。当时,刘彻即位不过数年,馆陶公主的势力还非常之大,卫氏,极有可能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用作与陈皇后、馆陶公主一派分庭抗礼。
刘彻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即位后,试图加强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他的政治主张,与汉初采用黄老之说,轻赋税,尚无为不同。他想做一个“有为”的君王。但是,他的主张遭到了祖母窦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反对,但等到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一死,汉武帝马上着手采纳了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的地位,从此才开始渐渐高大起来。
在卫子夫得宠的十年间,她生了三个女儿,大汉还没有皇长子。直到公元前129年,刘彻已经29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戾太子刘据。
因为陈皇后“挟妇人媚道”,行巫蛊之事,被废后退居长门宫。卫子夫是当仁不让的皇后人选,由主父偃奏请,刘彻亲封,大赦天下,卫子夫就这样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卫子夫被宠幸的时间,确实相当之长。史载,刘彻的次子出生在公元前123年,比汉武帝的长子刘据整整小了6岁,在李夫人出现以前,王夫人、李姬先后承宠生子,但不论是这些妃嫔,还是他们生下的儿子,刘彻都未表露过特别的宠爱。
刘彻十分疼爱刘据这个长子,刘据7岁时(公元前122年),即被封为太子。等他稍稍年长,刘彻为他请师傅,教习《公羊传》,确实是从一开始,就是当接班人来培养的。7岁,正是刘彻本人被封为太子的年龄。
此时的卫子夫可能已经三十余岁了,渐渐色衰,但是她还有她的兄弟卫青。在刘据出生的那一年,卫青已经与飞将军李广等人分四路与匈奴作战,直捣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大汉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首场胜利,白登之围的耻辱洗刷了干净,大汉再也不用奴颜婢膝地嫁公主过去“和亲”了。卫青被封为关内侯,此后七战七捷,卫青官拜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的三个儿子在襁褓中已被封侯,卫氏外戚终于成为朝堂之上最有影响力的家族。
卫子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刘据被封为太子的前一年,首次随卫青出战,17岁鲜衣怒马的少年,已经是沙场上的勇将,斩获敌人2千余人,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斩杀其祖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22岁那年,率领骑兵5万,向北推进2千多里,杀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贵族、有级别的军士80余人,趁胜追杀到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这就是辛弃疾笔下所书的“封狼居胥”。
此后经年,卫皇后本人虽然在容貌是渐渐衰驰,但在地位上越加稳固,卫子夫本人颇为贤德,很得武帝信任,她所处理的内宫事务,武帝原则上不大过问。卫青在外拱卫,刘据在内坐着太子之位,如无意外,卫子夫应当能风光到老。
有一首《卫皇后歌》是这么唱的,“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