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深夜食堂》能拍第三遍。如果真是秉着民意,秉着大众的宗旨。那我们一中后门齐聚冷面煎烤油炸涮的小店,绝对是上上之选。
刚来一中那年,一中后门还没那么热闹。那个时候的记忆,后门留给我的不多。高二那年,后门翻修。后面的居民楼也竣工了。楼下的车库经过简装开始出租。慢慢的,许多原本利用推车做小吃生意的人在车库里扎了根。后门的小吃品种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从一开始只有手抓饼,烤冷面,到后来的现榨酸奶,涮冷面,煮面筋,烧烤炸串,煎饼果子,七里香烤肉拌饭,脆皮鸡烤肉拌饭,还有卖麻辣拌阿姨家的超大饭包等等。我超级喜欢那个阿姨,因为那个阿姨记得我吃饭包不放葱不放香菜,放辣妹子辣椒以及大份量的花生米。
学校明令禁止我们学生吃这些垃圾食品。我们班任绝对是严格执行这一命令。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领导在各个教学楼门口追堵拦截,我们从窗户递,我们把东西放在校服里包上,拿上去。我们是四节晚自习,前两节是班任看,后两节如果没有他的课,他就回家了。所以我们晚课之前是不吃饭的,第二节晚自习下课,后门开放,班级里没有几个人,我们大部分总能在一中后门相遇,买的快的跑的快的,能在上课之前平安的坐在座位上,那些慢了一些的,会成功的被班任堵在门口。免不了一顿劈头盖脸臭骂外加没收全部。倒霉的同学灰头土脸的回到了班级,我们哄堂大笑,然后我们会把东西分给那位同学,大家一样吃的很开心。要是赶上政治老师晚课,:“你们晚上都不吃饭啊,这个时候吃。”“老师,我们班任不让在班级吃,我们都饿死了。”“行吧,你们快点吃,吃完上课。”我们在政治老师超级无敌温柔注视下,吃完了那些没有营养有很美味后门小吃。
高三那年我们不知道是因为升学的压力,还是想多睡一会,晚课下课往后门跑的同学少了,我以为一中后门的巅峰就停留在我们高二,但让人惊喜又惊奇的是,后门的叔叔阿姨,推出了预定套餐,当然,他们有一大部分,不能很好的运用手机的订餐APP,我们也不能带手机上学,最后全班同学的订餐的任务委托给了拥有“小可爱”的同学,“小可爱”是一个只能接打电话订闹钟的老年机,我们在自习上偷偷将自己想吃的,写在纸条上,我记得我万年不变的菜单是,两个炸桂花肠,两个炸金针菇,一份炸冷面,如果方便的话再来一份蓝莓明列子的酸奶。如果吃的是涮冷面,那就要一份冷面,一份水晶粉,两串大头菜,一碗豆芽,以及若干个某丸。不过我很少订涮冷面,因为自己调的汤汁最好吃。我记得那时冬天的某一天,上课就满脑子的涮冷面,但是学校后门已经关了,我当时似乎都等不了两节课到放学。我就和我的前桌说,她是一个鬼点子特别多的女生,也是我的好朋友,她说“咱俩下课钻出去。”“能钻出去吗,卡那怎么办。”“哎呀,你都没看吗,锁门那老大爷每次锁的中间的缝一头猪都能钻出去,你还不比猪瘦。”“好像是哦,不过,你说谁是猪呢...”“哈哈哈哈哈哈”,等我俩到了后门傻眼了,今天大爷锁的好像只有小猪仔才能出去...“你真想吃吗?”她说,“嗯,但是好像出不去了。”“看着”她边说边把羽绒服脱了下来,然后扔给了我,她钻了出去,没错,她出去了。她在空隙对我说“你也把羽绒服脱下来,就能出去了。”在东北的冬夜里,我们两只瑟瑟发抖的“猪”,终于突破了自己,从后门钻了出去,当时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兴奋,异常开心,是我们冻得红扑扑的脸。
我们高三的教学楼离后门很近。到了饭点,最先传入我们鼻孔的是食堂的饭香,然后铃响的那一刻,后门的叫卖声传入我们的耳朵里。当时是高三下学期,我们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我们的放学时间比高一高二的同学要晚30分钟,那时后门的喇叭已经响了“麻辣拌,麻辣拌,美食美客麻辣拌”“烤肉拌饭,烤肉拌饭,脆皮鸡烤肉拌饭”“炸冷面,刷冷面,正大炸串”“煎饼果子嘞...”此起彼伏,不绝如缕,我们揉揉咕咕叫的肚子,咽了咽口水,继续死扣那磨人的数学题。专属我们高三学生的手摇铃一响,几乎就在那一瞬间,班级空了。留下一张张孤零零的卷子。
此时此刻,当从脑海里把这些记忆写下来的时候,我们一中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拥有着和建国同一时间的历史都变成了回忆。新一中已经竣工,它拥有着超大明亮的窗户,现代化宏伟的教学楼,人工草地塑胶跑道的体育场和正儿八经的实验室。的确要比旧一中好上不知道多少倍,而我难以忘记的却是冬天漏风的窗户,楼间距狭小的教学楼,斑驳的墙壁,摇摇欲坠的吊扇,和它特有的古色古香。因为那里才是我们青春寄托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度过了最难忘的高三,那是一段心无旁骛拥有梦想的时光。
此文向我的母校兰西县第一中学致敬
我的每一个老师
还有我的每一个朋友感谢相遇
记得和你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