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党员干部:让为民服务“‘证’中民心”

       近日,广西防城港“亮证姐”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尽管官方通报明确其非公职人员,但其持有的行政执法证因保管不善流入他人手中,进而被用于试图“凌驾规则”的行为,仍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公众对权力运行的敏感关切,更给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党员身份不是特权的“通行证”,手中权力不是任性的“工具箱”,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校准身份坐标、用好手中权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终身考题”。

       亮“纪律底色”,不亮“特权底气”。“亮证姐”事件中,那张被随意使用的行政执法证之所以引发众怒,根源在于它被赋予了“特殊待遇”的想象——似乎亮出证件,就可以突破规则、凌驾于他人之上,这背后折射出的特权思想,恰恰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摒弃的“思想毒瘤”。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不是“稻草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纪律既是约束也是保护,既是底线也是红线。日常工作中,审批签字时多想想“程序是否合规”,接待群众时多问问“是否一碗水端平”,私人交往中多警醒“是否掺杂私利”,这些看似细微的时刻,正是纪律意识的“试金石”。生活里,有的同志觉得“私人场合没关系”,殊不知党员身份没有“离线模式”;有的认为“小事不拘谨”,却忘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内化于心的敬畏——当纪律成为日常言行的“下意识”,当“按规矩办事”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特权思想自然无处遁形。党员干部应让纪律成为最鲜明的“身份标识”,不是在遇到约束时才想起纪律,而是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以纪律为标尺;不是在组织监督下才遵守纪律,而是在无人知晓处仍能坚守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的“特殊”在对纪律的格外敬畏,特殊在对规则的格外坚守。

       亮“服务本色”,不亮“官腔官调”。党员干部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到哪里去?到群众中去。这一朴素的逻辑,决定了“服务”二字是党员身份最本质的注解。“亮证姐”试图用证件“压人”的姿态,与党的宗旨形成鲜明反差——群众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俯下身子的倾听”;不是“颐指气使的态度”,而是“将心比心的温暖”。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在窗口单位,多一句“您别急,我来帮您看”,少一句“这不在我职责范围”;在田间地头,多问一句“您还有啥难处”,少讲一句“上面有规定”;在网络平台,多回应一次群众的合理诉求,少回避一次尖锐的提问,这些日常工作中的“小细节”,恰恰是党群关系的“黏合剂”。有的同志觉得“服务群众”是“大事”,不屑于做“小事”,却忘了群众的获得感,往往就来自于办事时的一张笑脸、一句解释、一次主动帮忙。党员干部在服务时要拿出“共情力”,群众办事遇阻时的焦虑,生活困难时的无助,对政策不理解时的困惑,这些情绪需要党员干部用心体会——不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发号施令,而是站在“服务者”的位置换位思考;不是用“官腔”应付了事,而是用“真心”解决问题。当党员干部的“服务态”取代“官僚气”,群众才会敞开心扉,党的工作才能真正扎根群众。

       亮“担当成色”,不亮“推诿借口”。“亮证姐”事件之所以引发舆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对“遇事没人管”的担忧:在矛盾面前“退一步”,在问题面前“躲一下”,看似“明哲保身”,实则透支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真正的担当,不是“拍胸脯打包票”,而是“俯下身子找办法”;不是“遇到荣誉往前冲”,而是“碰到难题不退缩”。党员干部的肩膀,就该为群众扛事;党员干部的担当,就该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在“不回避矛盾”的自觉里、在“管好身边事”的责任上。“亮证姐”手中的证件,源于其丈夫的保管不善,这提醒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不仅要在工作中履职尽责,还要在生活中防微杜渐。对家人的不当言行及时提醒,对身边的不良风气坚决抵制,这种“延伸的担当”,同样是党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员身份,是荣誉更是责任;手中权力,是信任更是考验。“亮证姐”事件虽为个案,却警示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唯有始终以纪律为镜、以服务为要、以担当为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擦亮党员底色,才能答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身份答卷”,让党员这一“第一身份”成为群众最信赖的“名片”。(杨福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