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我比较特殊,由于自制力好、比较听话,所以,直到大学才真正遇到了互联网。
小学——2001年之前
那个时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启蒙时期,是从电信业向互联网转化的时代,许多极客们开始对互联网潜心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搜狐似乎是一个代表,国外资本开始进入中国,中国开始了极客、海龟、商人三组鼎力的互联网格局。在这个阶段,我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
中学——2008年之前
那个时间段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企业用中国故事打动华尔街。我从遍地的网吧开始了解互联网。
第一印象是个游戏机。单机如红警、CS,网友如传奇,网吧里云雾缭绕,初中生们在虚拟世界里找寻他们的虚荣感。那个时候,看着同伴们聊装备、战术聊得热火朝天、唾沫飞舞,一天只吃一顿饭、馒头咸菜也乐此不疲。我一直不认为游戏是一个好东西。在我的理解中,玩游戏的人,一般是在现实世界中在某些方面不如意又无处发泄或者不懂得如何优雅发泄的人,所以一般归为三低人群(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
在虚拟世界中,人物往往是有魔法的(相比于现实中的普通人);装扮炫酷(现实中普通人居多数);打怪升级,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现实中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有也并不是即可得到反馈的);肆意放纵杀戮PK,酣畅淋漓(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现实中人总要忍耐)而不用负责任;级别高,超过别人,获得虚荣感(他们在现实的评判体系中并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团队协作,一起杀敌,找到团队、兄弟的感觉(对应现实中的孤独寂寞);等等。许多初中生就这么浪费掉了自己的初中生涯,走向了不符合家长期望的道路。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第二个印象是交友。那个时候刚开始时聊天室,后来是QQ。每天到网吧里,是因为想去跟网友聊聊天、视频通话。人们可以跨越千里,跟遥远的朋友交流一些跟身边的人不能讲的事情。我一直在想,网友为什么在某些方面能超过本地朋友呢?一可能是新鲜感,每个人的交友范围就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之内,远的也就是自己的亲戚,至少是知名知姓或者见过面或者听别人讲过的,而网友是随意搜索靠缘分认识的,他(她)的一切都不知道,这一点就胜过了所有的其他朋友。二是神秘感,性别、相貌、人品、地域,都不知道,反而我可以根据他的每一句话去YY出一个形象来,也许我们是在跟我们心中的一个形象在聊天。三是安全感,我们可以向他抱怨学校里发生的不如意事,好朋友做出来的不开心的事情,家里发生的矛盾,自己的理想,别人的秘密,但是却不能跟自己的父母挚友讲,因为他不会告诉我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安全。
第三个是获取信息的通道。看新闻我只用新浪,而不用盯着新闻联播看那些枯燥的政治新闻,新浪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图片要比看电视有意思的多;想查什么百度一下,不用去图书馆一本一本一页一页的找寻;想听歌百度一下,不用去买盗版磁带放到装2块7号电池的30块的录音机里,而且音质要好;论坛里,比如榕树下等BBS,给了大家充足的表吸欲望。
总之,在我的大学以前的时间里,网络对我来说仅仅跟篮球、足球一样的,是一种休闲方式,有和没有对我来说都是可以的,因为有替代品,我也可以过得更好。而且,那个时候负面的东西更多一些,因为厌恶或者畏惧,最好还是避而远之。或者,互联网仅仅是一种渠道或者工具,它能改善我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