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拖延症者对时间的思考。
“我在赶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人类辅助记忆的一种记事方法,如同先古时人们通过结绳记事;是事物运动沿循的标尺,是人类生命轨迹索循的绳线。然而,这条绳索却往往被用作了捆绑和束缚人们的枷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这逝者不应该是时间,而是时光。时间是不会流动的,流动的是光,人们也正是根据光的流动变化创造了时间的概念。但是却演变成了今天混淆的概念。我们用时间记录一个人的寿命,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但是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虚拟。似曾拥有,却是谁也不会拥有;似曾失去,却是谁都不会错过。这个世间最可笑的话莫过于“给我些时间”和“我给了你时间”,最愚弄人的一句话也莫过于“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而真正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是事物发展的走势,这个过程可以用时间来记录,时间却不能左右其方向和结果。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对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智斗有一些新的诠释。《空城计》中,面对空城司马懿落荒而逃,是识而不破,是司马懿对势的审度,面对一个要“政有自主”的主公曹叡,对作为辅臣的司马懿来说,这是一种避免兔死狗烹的平衡。然而大势所在,任何的计策都显得无力,空城计也如此,只是一种拖延,只是改判了一个死缓。故事能够如此精彩,也正是缘于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彼此的了解,对势的审度。若非如此,司马懿也不会追至西城;若非如此,如果面对的是张颌,孔明则命休矣。
新的诠释中,司马懿无疑也是一个拖延症者。养一只乌龟,取个名字“心猿意马”,也许在他的心意中,“慢”如乌龟却似猿飞马疾。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的争斗中,曹叡给了司马懿三个月的时间退蜀,双方在渭水隔岸对峙,司马懿却退而不战,急战的儿子司马昭反而酿下大错大败。司马懿却深谙时势,蜀富不及魏国,斗技司马懿却自知不如孔明,然而诸葛亮却面临的是粮草补给问题和生命时日无多,于是司马懿用了一个“拖”字诀。哪怕穿上诸葛亮激将的妇孺衣裙,也不应战。成败得失的根本唯在于势,蜀汉最终灭亡的结局也并非宿命。反观诸葛亮这次北伐出祁山的失败,也许也在一个“急”字上。因为他知道留给他的时日无多,只留下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名。伯兰特•罗素有一句话说“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来。”对决的计策,不管是三十六计还是七十二技,如果不是根本上解决势的存在,也不过是一种拖延,待势的拖延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策。
时间发生在三国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势”字。天时地利人和,则势存,而这个天时也绝非是习惯上常说的时间,是时机,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做应该做的事情。势所不存,急于行事,则行难;事难成,则以时间借口,其实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只是记录着人们同行的轨迹。不应该以时间为拘禁,也不要寄希望于时间,人活着可以用时间去记录,但是时间你是抢不来的,却很容易在记录中将你抹去,这是一个拖延症者自觉的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