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信息穿越层层的屏障,抵达潜在客户的心智,你必须使用一种尽量简单的方法。
你对所购买的产品同样也有8倍的了解吗?你也许接触了更多的广告,但你的心智却不能比过去接受更多。心智的容量很有限,即使在当年25美元的水平上,也早已超出限度。长在你脖子上的那个不到一升大小的容器,就只能容纳那么多。
传播是最重要的,这是传播过度的社会的悖论。
有了传播,你才可能无往不至。否则,无论你是如何胸怀大志而且多才多艺,仍然会一事无成。
所谓幸运,也常是成功的传播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在适当的时机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定位是寻找心智之窗的一套有组织的体系。它以这样一个概念为基础,即传播只有在正确的时机和环境下才能实现。
进入心智的捷径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问自己几个简单问题就能证明这一原理的有效性。
“当第一胜过做得更好”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定位观念。
要想“在心智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信息”,你首先需要的根本不是信息,而是心智,是一个纯洁的心智,一个未受到其他品牌污染的心智。
最关键的是接受性,两个人一定要在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这一想法的情况下相遇。彼此敞开心扉,也就是说,双方都还没有深爱着其他的人。
作为人类的一项制度,婚姻建立在“第一”胜过“最好”的观念上。
商业也是一样。假如你想在爱情上或商业上成功,就必须认识到在心智中取得第一的重要性。
在超市里建立品牌的忠实度,和在婚姻上建立配偶的忠诚度一样。你要首先抵达,然后多加小心,别让对方找到转换的理由。
进入心智的难点
假如你的名字不是查尔斯、尼尔、舒洁或赫兹,那该怎么办?假定别人已经首先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又该怎么办?要想第二个进入人们心智就难多了。
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没什么区别。
在广告上,最好能在你的领域里拿出最好的产品。能成为第一则更好。
阿米莉娅·埃尔哈特是第三个独自飞越大西洋的人,但那不是她出名的理由。她能出名是因为她当了“第一”,即她是第一个完成此举的女性。
“你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争得第一,那就在另外一个领域成为第一,”
这是第二有效的定位原理。但你首先要确认已找不出能成为第一的领域,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市场上的混乱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广告沿用过去的习惯做法已不再有效。但是,老一套行事方法不易杜绝。守旧的人会说:“只要产品良好、计划周到、广告片具有创意,广告是没有理由不能完成其任务的”。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市场本身。
今天市场上的噪音实在太大了。
在今天传播过度的社会中,用老的、传统的方法去制造信息是不会有成功的希望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传递的困境,让我们深入了解传播的终极目的地:人类的心智。
我们对心智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到心智同计算机存储器更多的关联性。要想使一个新品牌进入心智,就得删除或重新定位已经占据品类阶梯的老品牌。计算机的运行方式也完全相同。像电脑的储存器一样,人的心智也有一个空档或位置,把所选择的每一单位的信息储存在那里。
从操作层面上讲,人的心智很像是一台电脑。然而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电脑会接受你所输入的一切。人的心智就不同了,事实上,与电脑完全相反。
心智有一个针对现有信息量的防御机制,它拒绝其所不能“运算”的信息。它只接受与其状态相符合的新的信息,把其他的一切都过滤掉。
任何广告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期望值。
造成一种假象,即该产品或服务会产生你期望看到的奇迹。而且,转眼之间奇迹就出现了。然而创造相反的期望,产品就会陷于困境。
你尝到的就是你想尝到的。
容量不足的容器
人类的心智不仅排斥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相符合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在我们传播过度的社会中,人类的心智完全是一个容量不足的容器。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A.Miller)博士的研究,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七个以上的单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记牢的事项通常只有七个单位。七位数的电话码、世界七大奇观、七张牌的扑克游戏以及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
“魔力数字:七”是米勒文章的标题,刊登在《心理学报》1956年3月号上。米勒博士在文章中指出了一些著名的与数字七有关的事例,如音阶上的七个音符和一星期有七天等。
当被问起你的子女的智力情况,你通常不会去列举他认识多少字、阅读理解力有多高或数学上的能力如何等等,而一般回答:“他现在上中学了”。
这种对人、物、品牌的分类方法,不仅是管理事物的一种便利的方法,而且也是应对生活的复杂性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