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这个可以有,然后呢?

近日,与某客户闲聊。客户说,要寻个员工,文案/新媒体职位,要求:熟悉发文,一日多产;精通套路,善凑热点。

这两三年来,此类职位特别普遍,中小企业尤甚。但凡市场类职位,必有此项;如只招一个职位,也定是此项。有些企业,连篇顺溜一点的新闻稿都挤不出来,也着急忙慌的投入新媒体的阵营。

咋就这么火?公开的理由多半是:新媒体多么多么好,受众多么多么喜欢,品牌传播多么多么重要……;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都不太愿意提及。

那就是:便宜。

便宜,意味着:

1、低投入,却有可能高关注,高产出,让“以小博大”成为可能。

2、即使没产出,投入也不大,一个“文案小哥/小妹”的工资而已。

在大多数企业的眼中,品牌/营销/传播/推广还是个花钱的职能。过去很多年,没有下决心去尝试的原因也多多少少因为成本;新媒体时代来临,门槛陡然下降,终于到了“这个,也可以有”的年代。

但真的便宜吗?

传播成本由两部分构成:渠道成本(硬成本)和内容成本(软成本)。

新时代大大降低了企业传播的硬成本:媒体可以自己新建,内容可以自己编辑,版式也有很多模板,传播可以自己转发,除了几百块的认证费用,几乎没有硬成本;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像那句闪闪发光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那么软成本呢?初入此门的企业很少去考虑内容创作成本,就像很多客户从不问图片素材的出处一样;相反,很多市场职能成熟的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相对谨慎,因为他们很清楚“内容创作”的成本压力。

成本之高其实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据新京报说:每个字的成本是5块钱;

据南方周末说:每个字的创作成本是12元;

据AI财经社说:每个字的创作成本是13元;

据星球研究所说:每篇文章成本在3- 5 万元。

冲入了新媒体时代之后,”三板斧“使完,一些企业的自媒体渐渐变成了评论热点/企业文化/节日问候的“鸡肋”。作为企业,不重视业务内容的营销技巧难以持久;毫无意义的折返跑不仅浪费时间,更会蒙蔽品牌营销的真实价值。

传统媒体垄断传播的年代里,我们总是诟病体制;觉得有朝一日若体制开放,我们也会写我所想,也能脱颖而出。

但是,身体力行之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洗洗睡吧。毕竟,这也是一项有专业门槛的技术活,更是一门要耐得住寂寞的修行课。

想一想,到底是无米下锅?还是缺一口章丘好铁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前有个女孩.在她4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只剩下自己和奶奶、爷爷。那年她很伤心,爷爷奶奶把她从4岁养到了11岁。爷爷...
    风暴飞鹰阅读 3,203评论 0 1
  • 车前车后都是画,腾冲大理孔雀乡。 怒江两岸云雾绕,青山茂竹各有姿。 此去春城千里地,且似桃源且像诗。 (2013年...
    黔来客阅读 994评论 0 0
  • 7月热点回顾 1.与少女陪伴调整的21天,虽然没有共同的主题和规划,也随心的一拍即合,互相鼓励、调整。谢谢侬 2....
    小尾巴巨人阅读 98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