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音乐作品,名著里、名画里,找寻失去的文明和遗失的神秘美学密码,也许世界是想通的,艺术也如斯。经典和名著和流行作品的区别,在于结构和层次。设计如果被低廉的消费,恐怕设计者本人也要问问自己,你的作品是否有大家之范。这里所说的大家之范,是包容万物的量和恰如其分的度,而不是喧宾夺主的喧哗和不计成本的奢侈。
有关品味:有品味的继承优于粗劣的尝新。艺术家离不开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有选择的吸取时代和精华和历史的沉淀,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张大千的画,于平面中见意境深远的山水层次,这就是境界。
设计者纠结于为什么甲方不满意自己的设计,归根到底是自身的品味不够。试想,任何粗野的汉子,到了范冰冰的面前,都会收敛一二。如果你自己的修养和品味由内而外的散发,附庸风雅的人还是很多。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味?如果你不是出身豪门,不是毕业于名校,不是跟随名师,但是也许你有一个懂得美的母亲。著名服装设计师张天爱说过,她的艺术启蒙来源于自小,母亲教她观察树的影子。当然,还有书。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抄袭和为什么抄袭?以及应该怎样抄袭?西方在历史上对中国有数次的文化抢劫。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艺术家不知道什么是偷窃,为什么近来抄袭之风日渐东盛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首先,是文艺复兴。艺术是根治于政治经济文化,不是空中花园。中国在历史上与西方相比,没有经历过伟大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文艺复兴是注所周知的艺术革命运动,艺术家开始关注生活。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绘画是僵硬的宗教形式,文艺复兴是艺术家开始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灵感,融入作品中。这个阶段,西方用了几百年经历,把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反之,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一直从属于皇权。如李白,诗作潇洒可以入宫做官之后,却试图依附皇权,最终失意。艺术如果缺乏自由成长的土壤,很难留下历史的根。艺术如果依附政治,很难有长远发展。今时今日,设计作为一个大众艺术形式,主要的生存土壤还是房地产业,随着地产的起伏跌宕,设计师很难真正的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寻灵感。或许,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的设计师,却不知道如何把灵感转换成设计,只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市场决定了产品,消费者还局限于满足于拥用很多房产,却不知道享受生活的时侯,设计师也只有选择窃取。社会需求决定了设计师的动机与方向。再次,是工业运动。西方在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运动是以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业设计师以革新技术和材料,推动社会发展。福尔摩斯的推理论离不开工业革命的背景,是苍白的,即使你抄袭他的形式。失去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两个意识形态的改变,西方用了几百年,从音乐到美术,设计和时装,发展了众多的艺术形式,这些都是离不开社会背景。中国的设计缺失了这段历史,如何从生活中找到灵感并且通过技术革新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