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后,我带着媳妇回老家,喝了点酒,一般情况下,酒后,我会很容易入睡。但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越来越清醒,怎么也睡不着。我干脆起床,打开灯,读《理性乐观派》。一口气把剩下的一百多页看完,感觉很过瘾。把书看完,时间是凌晨3点15分了。这种经历说起来也不止一次,特别之处是发生在老家。
现在的我,已经清晰知道了一个道理:书,看完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遍,否则走马观花,没多久就忘了书里的内容了,看了等同于没看。接下来我就努力回忆书的内容,给《理性乐观派》做个总结。
1、悲观者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没有发生,但是总会有市场,悲观论调更容易使人相信。或者说,人们因为恐惧而更倾向于相信。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从基因层面就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坏消息。
放人还是类人猿的时候,假如在非洲大草原上,突然发现草丛在动,他应该走过去看看呢?还是撒腿就跑? 其实他最后肯定是撒腿就跑了。 因为撒腿就跑最符合他的利益,也最经济,即使是风吹的缘故,造成草丛动了动,他也没什么损失。
如果他出于好奇去看了看,突然跳出来一头狮子,他就嗝屁了。 好奇的类人猿都死了,那些小心翼翼的类人猿活了下来,基因得以传承。这种对风吹草动,稍微一点危险就倾向于相信,撒腿就跑的基因深值骨髓,即使现在社会要比类人猿要安全一万倍。
所以,耸人听闻的论调一直都会有市场,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思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解释一下:60年代的人口爆炸论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没有发生。
70年代资源枯竭嗓门最大,没有发生。即使石油资源用光,人类还是有足够的动力开发出其他替代资源。比如说太阳能资源,和核能源。据说一个可乐罐大小的核废料,产生的能量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用不完。
80年代酸雨。
90年代瘟疫。
21世纪变暖。
以上所有悲观论调,要么根本没有发生,不会发生。要么就是对人类整体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产生影响。
2、人类一直是不停进步的,一代比一代强,世界越变越好,而且变好的速度越来越快。
解释: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社会用了10000年,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2000年,从工业社会到电气化社会200年,从电气社会到信息社会50年,电气社会到互联网社会30年,现在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的社会,转眼即将实现。
每个阶段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福祉。而且,改变越来越快。
3、“交换”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解释:这里说的是交换,而不是商业。因为交换更准确。当然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因为有了交换,所以人类可以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才可以实现共赢局面。
因为有了交换,进而促进社会分工,科学家搞研究,政治家搞政治,教育家搞教育,艺术家搞艺术,农民搞粮食生产。所有的不同的人,都通过交换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因为交换,所以促进了人们精尽各自的手艺,鼓励了共赢。我非常相信这个论点:交换是促进发展的源动力。
以上是我对《记性乐观派》的读后感,也是现阶段,现在的水平能够得出的浅显认识,今后如果有时间重复一遍的话,应该会有更多,有意思的想法。
写给Blake的第25篇文章
与你共同成长的Tony
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