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Marshall Rosenberg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的准则来进行谈话和倾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它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意味着单纯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想要做到客观的观察是很难的。
“你这孩子真懒”是典型的评论,而真正的观察是“今天你睡到中午12点还没有起床喔”。尝试用观察取代评论,会减少很多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另一方面,在描述事实时,我们习惯性使用模糊的词汇。例如:“你总是不专心听讲”,而真正的观察是“你在上午的数学课上走神了”。总是、每次都、从不……这些频率词语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和父母会陷入回忆找反例的竞争中。例如,“你每次都不听我话。” 孩子会拼命反驳:“我上次就听你的报了数学班啊!”
学会客观的观察和表述孩子的行为,是沟通的第一步。
2、感受容易和想法混为一谈。当人们说“我觉得”时,往往表达的不是情绪感受而是认知层面的想法。
例如,想法是:我觉得你不乖。而感受是:你大吵大闹,我感到很焦虑。
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家长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3、需要:在批评、操纵等暴力沟通的时候,话语中隐含了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比如,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气地训斥:“谁让你跑出去玩儿的!以后放学必须马上回家!”孩子通常会辩解或者反击。但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这种需要并未被直接说出来,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含的担心。
父母应尝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爱,减少你们之间的矛盾,比如“你这么晚回家,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4、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但不是命令。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不说希望他们做什么,而说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
比如“下次还敢不敢了?”或是“你下次不要再这么晚睡了。”
家长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问孩子:“能不能告诉我,晚睡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正确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确的请求,并且请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以上四点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也是四个非常具体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步骤。它像一种心理学工具,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沟通技巧。
不论你是家长还是孩子,想要改善你的亲子关系,不妨从尝试非暴力沟通开始。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为人父母这堂课,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