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本质及所处周期
区块链的定义非常多,这是新技术在这个阶段普遍的特点。比如,大家经常会说区块链技术构筑了下一代价值互联网,或者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信任中介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都是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
我个人最认同另外一个说法,即区块链是一个大规模协作工具。这个说法还只是区块链技术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到此还没有挖出区块链本质的东西。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能让大规模企业协作的工具,为什么在此之前其他的技术做不到呢?
再往前挖,你就发觉区块链的本质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记账技术或者是数据库。
也就是说,它在我们记账的时候,能够确保所记下的东西是相关各方所认可的客观事实。意思就是,我们拿纸和笔记了这个账,每一笔账记下去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校验,将真实、各方认可的信息记录到链上后,没有一致意见谁也换不了。就是因为这两个特征构筑了区块链价值。所以这才是它的一个本质。
那么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呢?我们知道,任何新技术大体都会分几个阶段,横空出世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大家对它的期待非常高,超过了它的极限;接着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还会不断出现让大家失望的企业;然后行业回归理性;最后一些有坚实实用基础公司会起来,达到一个规模,直至蓬勃发展。
区块链也是这样的。比如说2013年因为比特币价格飙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大型机构开始琢磨区块链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明白原来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确实是有一些特质,在别的地方也能得到应用。
这个高度关注后马上迎来一个期待的膨胀期,在2015年也出现了一些标志性事件,例如DAH、R3、openledger成立。除了这些大型组织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机构从各自角度去理解区块链。所以2015年是一个POC(Proof of Concept)满天飞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大家发觉大量的实验还在POC阶段,离真正的落地应用还有很远。所以到2016年的时候就进入了幻灭低谷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初创企业不是转移方向就是以失败告终。
刚过去的2017年是启蒙恢复期,有坚实应用基础的公司突显出来,实验项目还是进入试运行阶段,幸存的初创企业开发出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从现在开始到之后应该是一个爬坡的阶段,进入生产平稳期。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投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往往会在这个阶段下比较大的注。
因此,从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获得投资人青睐的基本规律来看,目前投资区块链恰逢其时。
怎样发掘一个好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我知道有很多创业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发掘一个好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是,区块链里缺乏杀手级的应用,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场景会是比较好的场景?
还是回到对区块链技术本质的理解,如果把它理解成是一种具有两大特点的技术的话,那么找到能把这两个特点发挥到极致的场景就是一个好场景。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基本的原则:
多信任主体:区块链是信任机器,应用环境最好是相互之间没有天然信任关系的(比如不同企业主体间),由区块链来搭建信任。反之,如果双方是强信任关系,或者已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用区块链的必要性就不大。
多方协作:如果该场景协作方多,对账的成本高,区块链是一本共享账本,其上搭建的智能合约能够降低对账成本、提高效率。
中低频交易:区块链目前的并发性和扩展性还不足以应用于大规模高频交易,比如股票交易所。
商业逻辑完备:区块链节点之间一定要有完备的商业逻辑,形成多赢的局面,参与者才有动力使用这条链。
而在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速度上,我认为非金融领域的落地将快于金融领域。原因有二:其一,金融领域应用对技术要求很高,而区块链技术距离成熟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其二,金融是强监管领域,试错成本高昂,各机构都相对保守,决策速度较慢。
但就潜力而言,金融是区块链最好的落地场景之一,痛点明显,市场规模大,中国金融业每年的IT投入保守估计高达上千亿,足够培育出区块链独角兽企业。
若以当年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作为对标,就可以看出端倪。互联网最开始改变的新闻传播领域。1994年,中国第一次被接入了互联网,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第一批门户网站开始建立。
随着千禧年到来,互联网开始拓展其应用领域,腾讯成立,连接了人与人;阿里成立,连接了人与商品;百度成立,连接了人与信息。
中国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爆发,是在引入10多年以后,2013年余额宝上线,成为杀手级应用,并逐渐孕育出了如陆金所、蚂蚁金服、微众银行这样的巨头。
ICO对区块链经济的根本意义
当下不少人对ICO存一些误解,所以文章最后,我想谈一谈 ICO对于区块链经济的根本意义。
这要从区块链的社会意义说起。我认为,区块链技术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但社会生产关系却依然延续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惯例,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而区块链的到来就是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
重构生产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社会参与创新的意愿,激发创新活力,在此我想借用北大教授张维迎在《博弈与社会》当中关于开发社会合作红利的观点:
“合作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激励问题,如果需要将个人智慧集合起来实现集体智慧,就需要对个人行为进行激励,而实现这种激励的前提就是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其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和筛选机制。”
ICO这种数字货币发行融资的方式,就是将大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构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为社会大规模合作提供支持。因此,ICO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众包的经济,其参与者不仅是用户,还是这个网络的所有者,能够共享发展红利。
概括来说,ICO经济的特征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众智、众包、众评、众赢。
众智是指发挥大众的智慧来打造产品,众包是指利用代币绑定参与者的利益,众评是指投资者作为用户参与项目尽调,众赢是指随着用户越来越多,代币的持有者能够享受升值带来的收益。
当然ICO项目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比如:
携款潜逃的风险:目前很多ICO项目的基金会治理结构还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审计和资产托管,存在团队挪用资金的风险。
因此,ICO项目的内部管理急需规范化,比如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将数字资产托管到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等。
项目执行的风险:由于ICO项目都是在传统风投概念上天使轮到A轮的团队,项目的经营风险较大,存在着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不能完成项目的可能性。
因此,未来ICO项目的尽职调查需要采取众包的方式进行,使得ICO项目能够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
估值过高的风险:目前由于不少ICO项目回报率惊人,且全球同步融资,大众参与度很高,很多项目都是在数分钟之内完成高额融资,存在泡沫破灭的风险。
融资轮次的风险:目前大部分ICO项目都是采取一次性融资的模式,而非传统VC的逐轮投资方式。其实,传统VC逐轮投资的方式就是要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在项目取得一定进展之后再跟进。而ICO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融资方式,会面临风险控制的问题。
项目道德的风险:目前ICO市场狂热,投资者认为随便一个项目都可以赚取数倍的回报,容易落入一些虚假数字货币的圈套中。
希望投资者能够擦亮眼睛,同时行业也呼唤ICO信息披露的标准出台。
"d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