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生一直找不到女朋友,周边的人都很是替他着急,有人就问他: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呢?男生想了想:投缘的吧!介绍人沉吟许久,试探着问:嗯,头扁的行吗?
在遇见我们命定的那一半之前,每个人都曾在心底描绘一幅未来的Ta的样子,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笑容弧度,性格,家境,收入,兴趣爱好……条条框框诸多,可是《我可能不会爱你》中,李大仁却对女二说:你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我,只是我刚好符合你的各项标准而已~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爱情憧憬的模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对那个Ta的标准~
而所谓的标准,往往最终被拿来,用作拒绝不是那个心动的Ta的最好理由。所谓遇见之前,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遇见之后,我眼中再没有其他人~
标准,一般用在理性的分析判断上,比如说产品标准,事情完成的标准,比如数理化指标。当标准变为爱情——这么感性的事情上——衡量的依据,有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了。
其名曰,数学。
爱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数学,却可以为寻找真爱的人提供一些理性的分析依据,具体的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选定标准
数学中很多事情的实现,有两种条件,一种是必要条件,一种充分条件。由条件能推出结论,但由结论推不出这个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能由结论推出 条件,但由条件推不出结论,此条件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以我们在制定爱情选择标准的时候,尽可能的放宽要求,选择必要不充分条件就足够啦!
展示自我,主动出击
三月份带了一个新人,我跟他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最大的特色先亮出来,凭能力说话。小伙子视频做的不错,所以做了一个出来,果然收获了很多好评,公司里面有类似的事情,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
爱情也是如此。知名度高、有特点的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人记住,当进入某人的必要条件范围内时,自然会被首先关注啦。
当遇到让你心动那个Ta时,要牢记一句话:
人都会倾向于和更关注自己的人在一起。即使被拒绝,知道被你喜欢过,Ta也会多少关注你。我们同事间就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名新来的女同事喜欢上公司另一名单身男同事,并主动表白了,结果男同事以无感拒绝了。即便如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得到,这名男同事在同样的情况下,对这名女同事多少是有些偏向和照顾的。
把握节点
统计学大概是数学这门学科中应用最广的参考依据了。统计学有个37%法则,很值得我们借鉴。
苏格拉底曾经带着学生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所有人从麦田一头进入,在从另一头出来的时候,要找到自己认为最大的一株麦穗带出来,但是不能走回头路。很多人选来选去犹豫不决,直到出了终点才勉强决策,结果自然非常不尽如人意。
37%法则,就是说在事情进展的前37%的部分,我们可以只观察、不做决定,等到差不多到了37%的进度的时候,再遇到合适的,我们就差不多可以定下来了。很多相亲的人常常感叹,相的越多,感觉越差,也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个37%的进度有关系。
千万别忘了,37%法则的先决条件,是大概的明确自己麦田的大小哦,否则,进度条可就无从谈起了。
爱情,是一个提起来都觉得空气中弥漫着浪漫气息的词眼,当爱情遇到理性的数学思维,碰撞出的化学火花,真是让人无比期待。还在等待命定那个Ta的你,何不试试呢?
祝你早日遇到你的那个Ta呦(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