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习惯的方法论(上)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好之心,想要变得更好就要养成诸多好习惯,这也是很多人“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

习惯就是你做起来别扭无比而已经习惯的人做起来云淡风轻。

一件事情能够养成习惯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使用频率。假设一件事情一周乃至一个月才想起来做一次,那么肯定无法养成习惯,频率越高也可能养成习惯。

二是可感知用途。即这件事情做了到底可以为自己带来哪些好处,尤其是在和其他事情相比较时,例如要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就得搞清楚放弃美味的烧烤夜宵而改吃西蓝花到底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具体的好处。

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确定了,我们才能进入到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

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触发。

即能够引发自己去关注到这件事情。如果连关注都没有,你根本都不知道这种事情的存在,接下来的一切都不成立了。例如你过去从来都不知道健身这件事情,更不知道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的差异,也从来没有关注过腹肌和马甲线,当然就谈不上要养成健身的习惯了。

触发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外部触发,即因为外面的人或事情刺激到了自己。

我养成早起的习惯的外部触发之一就是2016年网络上疯传的王健林的日程表,已经贵为首富已然60岁的年龄,王健林早上4点起床,健身一个小时候,一天内飞了3个城市。王健林的自律严重刺激到了我,所以我也开始执行我的早起计划。

因为我每天的早起运动,所以也严重刺激到了关注的朋友们,现在有很多人也开始了早起运动。

二是内部触发,即这件事情一定要满足自己的某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强大的触发。

我的自我管理百天计划的内在起因是因为强烈的职业倦怠。到了2016年,我在公司已经呆了将近10年,当课程已经熟悉到倒背如流当工作进入到程式化之后,当我明显的感到对于工作热情的丧失,当我的客户开始投诉我的课程,我开始知道我陷入到了职业倦怠,所以开始做出强势调整,执行百天计划,每天做三件对未来有帮助的事情。

第二个步骤:行动

从知道到做到,中间有很长的距离。

斯坦福大学说服技术研究实验室的主人福格博士建立了一个行动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要使人们行动起来,需要三个要素:1、充分的动机;2、完成行动的能力;3、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

简单而言,行动=动机+能力+触发。缺一不可。

这里的动机和触发的区别是什么?触发是提醒你采取行动,而动机决定你是否愿意采取行动。

1、福格博士认为,能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不外乎三种:第一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第二种,追求希望,逃避恐惧;第三种,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想想看我自己,养成每天学习记录笔记的习惯是因为“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这种动机,担心自己不成长就会被市场和客户淘汰,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培训行业内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就有了现在每天记录的习惯。

我能够把运动持续下来的动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因为作为易胖体质和热衷零食的我要想保持身材实在太有难度,过去那么多年的胖胖瘦瘦让我极其痛苦,所以要通过持续的运动让身材能够保持下去。

我能够持续的做百天计划,是因为“追求认同,逃避排斥”,因为我的朋友圈中大部分是我的学员和客户,我希望他们能发自内心的接受我这个老师,所以就做到严格的自律。

2、完成行动的能力。

如果非要在能力和动机中选一个最优先解决的问题,那么,就解决能力问题。这里面的关键是要不断降低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能力。

如果一件事情超出了你的能力太多,那么极有可能在做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挫败感而放弃。例如我的一个学员一开始运动就给自己定下每天要跑10公里的目标和每天要读100页的书,结果就做了5天就放弃了。

能够让一个人采取行动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

1)时间

完成计划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时间。如果需要时间成本过高,那么很多人就会放弃。

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对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做出预估,最好前期先尝试一下。例如很多人都在一时冲动下办了健身卡,很难持续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去健身房的时间成本太高,我曾经测算过,加上来回路上时间,去一次健身房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不现实的。

2)金钱

做这件事情需要的经济投入。

我经常提倡要买贵的学习工具,这样你就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不甘心放弃。

我有每天做笔记的习惯,习惯使用一个“九口山”品牌的笔记本,差不多每本都要在100元左右,这种投入我觉得很值得。

3)体力

完成这件事情需要消耗的体力。

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完成了一天必须要做的工作后,还有没有剩余的精力去做自己定好的计划,这是阻碍很多人持续做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持续运动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自己有充裕的体能去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安排。

4)脑力

从事这项活动需要消耗的脑力。

人类的天然惰性所致我们都不太愿意做太耗费脑力的事情,在决定做一件事情初期,要先从简单的事情开始。

例如我的严格自律每天三件事百天计划最开始就是每天画一幅简笔画而已。

当基本的自律养成后,第二个百天计划开始加入了英文原版书的阅读,这是对于脑力的升级考验。

当我觉得已经形成了每天阅读每天记录的习惯后,第三个百天计划开始实施每天写一篇文章。

5)社会认同

你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对这件事情的接受度。

你周围的人做这件事情的人越多,你就越容易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这也应了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非常规性

要做的这件事情和常规事情之间的匹配程度和矛盾程度。

你决定要做的事请和你常规做的事情越匹配,你就越容易做下去,例如我要练字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培训能够实现手写版的视觉呈现,所以每天的练习就变得顺理成章。

只要能够解决这六个要素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降低人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要求,如果有多项要素都不符合,那么完成一件事情的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当然也就不会养成习惯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