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段文字:
从前的日光很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
……
回想起来,小时候家就在一个很普通的平原村落。那时候,家里的亲戚朋友什么的,基本都在附近,不算太远,左右都超不过方圆10平方公里,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收到过来自远方的问候。
我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大概已经是中学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我有个似乎很流行结交远方的笔友,很多年轻的孩子,会在一些杂志上留下一段交友宣言文字以及自己的地址,期待着远方能有一个人看到,并且写信联系。基本上很多杂志都会有这么一个小板块,在纸媒时代,这是相当火爆的一个栏目,其火爆程度大概类似于今天微信的各种搜一搜摇一摇功能,以及各类互联网交友软件。
忘记了是从哪本杂志看到了安徽马鞍山一个孩子的交友信息,也许真的是交友文字触动了心弦,又或者是觉得新鲜赶潮流,我便照着那个地址发出了生平的第一封信。老实讲,信发出去之后那段时间,每天我都会有意无意地跑到学校门卫大爷那块去看看,有没有给我的信。我的内心七上八下的,既有渴望收到回信的期盼,也有怕长时间收不到回音的忐忑不安。
还好,过了大概不到两星期,我收到了来自远方的回信。对方是个中学小女生,和我年龄相仿,名字我到现在居然还有印象。就这样,我们就开始了写信的日子。实际上,那么大的孩子,其实也没什么可写的。无非就是学习怎么样,老师同学如何。有时候,我也会把自己写的一些当时看来很自得、现在觉得有些稚嫩好笑的诗歌发给对方,倒也不用管她是否能够读得懂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只是想象着在远方,有那么一个人,会打开信,去认真地读一读你写的文字。毕竟,哪里好意思给周围的同学们看这些呢。
我们通信的频率也算不上高,一个月一到两封信的样子,断断续续一直持续了2-3年。后来还是断了联系,起因是那个孩子说自己不想继续读书了,觉得意思不是很大。当时我还像个大人似的,苦口婆心地劝导了一番,但没起任何作用,她还是决定别了学校去社会闯荡。再后来,等她走出了学校,就再也没法有任何联系了。
等我上了高中之后,陆陆续续地就开始有了一些家离得比较远的同学了,但是这个距离好像也用不着写信通联。记得那时候男女同学还是不敢走得太近,若是太近就会被别的同学议论。我的座位前面有个女生,字写得棒极了,一看到她的字我就相当的自惭形秽。最关键的是,她很有才情,常常令我佩服不已,那是一种从内心油然而生、不掺杂丝毫其它情感的倾慕。
但这也没法告诉她,毕竟自己没那个胆子光明正大地去跟她说。而且,有些话赞美之词真的是不适合用嘴说出来,少了几许那个味道,觉得最好还是用文字写给对方去感受。于是乎,我在某一天给她写了一个便签,上面的文字内容是表示对她的倾佩,偷偷在课间夹在她的课本里。她收到了,既没有声张,也没有不屑,后来给我回了,就这样开始了便签式的通信。
我们之间的通信内容非常的宽泛,比如对某本书的读书心得感受,又比如对学习生活中某些事的看法。有时候也会写一些舒缓唯美的文字互相交流,也很乐意沉湎于这种文字的美丽与宁静之中。写下的文字,就象一串串流淌的音符,当对方听到后,会产生共鸣;即使无法理解意见不同,也会弹奏一曲与你回应。当然,很多时候也会谈论家庭、朋友“少年维特之烦恼”。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互相开导,日子就会变得快乐,不再那么漫长。
再后来……再后来……
也许,写信的时光只适合当作是青春的回忆吧,无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心,都已无法再回到从前那很慢很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