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读书君回了农村老家。
乡下过年爱热闹,正月里大人小孩四处拜年串门。
我因为要加班处理工作,有时稍觉被搅扰,就打趣地跟爸妈抱怨:“过年想清净一下还真难呢。”
没想到一句玩笑,父亲记在了心上。
昨天,父亲准备去隔壁村的舅爷爷家拜年。
从前天晚上起,我发现他就总在我房门外转悠,好像有话要说,又一声不吭。
我问父亲怎么了,父亲搓了搓手,又摸了摸脑袋,支支吾吾:
那个,你明天能不能送我去你舅爷爷家拜年...你要有事就算了啊?
我怔了一下,曾经说一不二威严高大的父亲,如今竟然要小心翼翼地提出请求,又怕惹儿子不高兴,忐忑不安的样子,仿佛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
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个混蛋。
父亲一辈子要强,靠着一锄头一锄头的耕作,供养我读书,撑起整个家,何曾对谁如此低声下气过?
我的一句别打扰,竟让父亲如履薄冰。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在我们面前变得这样小心翼翼?
心酸的是,父母的“卑微”,已是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的常态。
我们越长大,他们越是谨慎、不知所措。总担心没能给我们最好的生活,带着讨好的态度言听计从,还怕遭到嫌弃。
读书君的后台私信里,就有读者倾诉自己的故事。
她出生在很穷的山村,毕业这些年,一直在大城市工作。
每天西装高跟鞋,出入高档写字楼,俨然一副精致白领的模样。
这次过年回家,感觉到一万个“不适应”。
老家没有wifi,上厕所要穿过整个院子,洗个澡还得一桶一桶提水倒进澡盆。
最让她觉得荒唐的是,爸妈节省惯了,洗脸水都要留着去菜园里浇菜。
那天她再也忍受不了,在饭桌上发起了脾气,说早知道这样不如不回家过年。
那顿饭,爸妈没有再说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她看见床头的桌上,放着一套新的洗漱用品。
一盆热水不知何时早就烧好,等着她一起床就能舒舒服服洗个热水脸。
看着爸妈忙进忙出,还赔着笑说让宝贝女儿受委屈了,她瞬间就后悔了。
家里再不富裕,我不是一样被好生养大吗?
现在工作了,赚钱了,反倒嫌父母落伍了。
可当初读书,找爸妈要生活费时,他们什么时候抠门过?
原来,父母老了,最怕的是儿女的脸色。
因为一旦孩子与他们为敌,不管占不占理,父母永远都会做儿女的手下败将。
这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年轻时为子女遮风挡雨,年老时却得看子女脸色行事。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没有,他们只是变老了而已。
错的只是我们的态度。
诚如古人所说,最难的不是色戒,而是色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