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家长群发了一条微信,“家长用这招使孩子对游戏没了兴趣,4条脱网锦囊妙计!”。一向将老师的话当做圣旨的我却没有兴趣点开看。首先,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已经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了,可是试问,有几个成年人是一点游戏也不玩的?其次要脱网!现在脱网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最快速的传播渠道就是微信群,脱网了会挨批的,更不用说对成长中的这一代。
老师发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在上周的家长会上,通报了学生在教室和晚上在宿舍玩游戏被抓住的事,校方没收了手机、电脑,并提出了严肃批评。老师担心孩子们延误学业,这一点我能够理解。可是处理的方式却不敢苟同。
老师们为什么担心玩游戏会耽误学业呢?因为老师们潜意识中将游戏与赌博、吸毒放到同一个档次上了。大好的时光不好好学习,却用来玩游戏,看起来已经陷入游戏不能自拔。上瘾,是病,得治!
这只是一厢情愿,想想每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不都有一些家里人和老师们不让做,但自己又偷偷摸摸非做不可的事吗?我自己上学时特别喜欢看书,当然是在家长看来和学习无关的书,有时候看得入迷,根本停不下来,我妈还为了这个撕过我的书。但是我一直成绩不错,也是个用功的孩子。很多人也有记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刚刚开始步入家庭时,家里会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怕耽误学习。可是学习好坏和看电视的时间长短并没有一定的关系,我老公就说从前看电视想看到几点就看到几点,但他学习一直很好。可见,老师和家长的担心,有时真是杞人忧天。
如果出现一旦拿到手机就控制不住去玩,一玩就忘掉时间的情况,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怎么解决了。
国际社会关于戒毒的问题值得借鉴。今年6月,英国一名记者发表的TED演讲中提到,戒毒的关键不是从生理上断开,而是帮助吸毒者重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越南战争时,美军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吸食过海洛因,但是回国以后,复吸的只有5%,而其他的人并没有采取任何戒毒措施。所以那种一旦吸食毒品终身难以离开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身体对毒品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依赖,回到良好关系是戒毒的关键。
另一个是2000年,葡萄牙毒品问题特别严重,每10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吸毒的,而且屡禁不止。后来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一是让大麻这类毒品合法化;二是把原来花在禁毒上面的钱,全部投入到用于帮助吸毒者重建社会关系上去。比如哪个公司愿意雇佣吸食过毒品的人,政府就承担吸毒者一半的工资。现在,葡萄牙的戒毒治理效果明显,注射毒品的人下降了一半,艾滋病传染率也大幅下降。
既然戒毒这么困难的事都有案例可循,何况游戏呢?
参考以上案例,结合心理学我觉得可以采取几个做法:
第一,认真讨论游戏带来的好处。就像学习一样,阶段性的总结这个月,玩了什么游戏,到了什么阶段,第几层级,怎样能快速提升水平。还有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好处?如果有的人确实能够从中发现商机,发现自己确实爱好游戏,立志以此为职业,要鼓励要坚持。除此以外的一般人总结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前一阵很多人中了抖音的毒,一玩几个小时停不下来,有人就想了想说,其实也没什么内容,看多了也就一样了,很空虚。我在女儿身上试了一下,和她讨论游戏的好处,小同学楞了一下说,好像没什么好处。
第二,见识多彩的世界。我现在是不玩游戏的,以前也有阵子疯狂玩小游戏,几乎每点空闲时间都在玩消消乐。后来用其他的事情把空闲时间补上了,比如听得到,比如健身,比如写作,比如英语,实在想看电视就看美剧,学口语。我觉得这些是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有变化。我不限制女儿玩游戏,但当她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我总是会说:你看的书少了。我会利用她在家的时间放“罗辑思维”,她也听,也说罗老师讲得好。想起来我上学时对读书的痴迷,我相信是我没有找到适合她的书,没有足够吸引注意力。这个月我会利用她对心理学的爱好买几本武志红老师的书,买几本探案小说一起看。时间有限,注意力有限,找到值得花时间的事情,相信在游戏上的时间自然会减少。
游戏会上瘾,是因为好玩。可是还有很多好玩的事咧!来吧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