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玉衡~总部培训2021年09月23日星期四,第4期。
第一部分,钟满江分享经络腧穴。
京门(GB25) 肾的募穴
定位: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气府、气俞 《针灸甲乙经》(肾为气之根,气聚集。)
京门 《脉经》
穴名解
京、都、道、里、市,以人居人气的聚集多少来形容气象腧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
(腰为肾之府,在体合骨)(《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针灸甲乙经》:瘗,脊强反折,京门主之。
寒热,腹胀瞋,怏怏然不得息,京门主之。
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小腹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
(溢饮,水道不通,小便黄(淋症有湿热),小腹痛而拘急肿胀(小便不利膀胱胀),洞泄(湿盛伤脾的泄泻,又名脾泻。利水渗湿。),身体疼痛牵扯到骨,是肾气不化,水邪不行所致。)
《备急千金要方》:京门、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淋病)
《针灸大成》:主肠鸣,小肠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热腹胀,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黄,小腹急肿,肠鸣洞泄,髀枢引痛。
(肠道停水,淋病,泄泻,腰背胯痛)
《类经图翼》:主治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膜胀,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俯仰久立。
注治:
1.小便不利,水肿。
2.腹胀,泄泻,肠鸣。
3.胁痛,腰痛,胯痛。
带脉穴
定位: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取穴:章门直下,横平神阙。
带脉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
交会穴
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
穴名解
带:“带,束也。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水肿腹大,带脉不引)。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里急后重:自觉腹内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时时欲泻,但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瘛疭:“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即抽搐。
《医宗金鉴》:主治疝气,偏堕于肾,及妇人赤白带下等证。
(单侧阴囊肿大之病症。《慎斋遗书》:“疝偏于左右名偏肾。”
《玉龙赋》: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
主治:
1.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
2.小腹疼痛,腰胁痛。
大杼(BL11) 骨之会 足太阳、手太阳之交会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杼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背俞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大腧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本神 《西方子明堂灸经》
百旁 《杨敬斋针灸全书》
风府 《医心方》
交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是指中国古代妇女在纺纱中使用的梭子,一种中间比较宽两边比较窄的织布工具,有“轴”的意思。人体的脊柱就像一根很重要的轴,所以椎骨也被称为杼骨,最大最突出的那个就是大椎。脊椎骨两旁的横骨和这种梭子比较像,它又在大椎的旁边1.5寸的穴位命名大杼。
文献摘要
骨病、牙痛
从清代以前的古籍中可以发现,大杼穴治疗的病症较多且比较杂乱,其多以气病、骨病、热病为主。对近十年来以治疗骨性疾病为主。大杼的临床治疗以骨病为主。
《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
颈项痛、腰膝痛
《素问·骨空论篇》:“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而大杼穴即恰在背内。
高树中《一针疗法》:我在临床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10余例,发现大杼穴都有条索状物或压痛,先按压再针刺,或用三棱针刺络拔罐,同时令病人活动膝关节,大多数病人都能即刻减轻。至于大杼穴的获效机理(膝痹以筋病为主)
《灵枢·癫狂》: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针灸大成·卷六》:主膝痛不可屈伸。
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痎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蜷急大。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颈项痛以至不可俯仰,头痛、恶寒战栗,筋脉抽搐,邪气实则两胁胀满,以及侠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疼痛等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咳嗽、哮喘
《太平圣惠方》记载:大杼穴主“风劳气,咳嗽,气急。”
《医宗金鉴》称其主治遍身发热。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主治:
1.咳嗽,气喘。
2发热。
3.颈项强痛,肩背痛。
第二部分,砭法交流。
静脉曲张的成因与刮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傅梓惠讲解胸腺刮法。
第四部分,刮痧师互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