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小妞撒牛奶的故事
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小妞在旁边喝安慕希奶,过了一会她喊妈妈,我没有抬头 敷衍的“嗯”了一声,又过了一会我抬头看她正在往沙发上倒牛奶,我看了她一会没说话,她也看看我不说话,停止了倒牛奶,我又低头看书,用余光看到她又开始往沙发上倒奶,她也在观察着我,本来想批评她的,突然意识到了她行为背后的目的,赶快起身来到她身边蹲下来温柔的说:宝贝 你是不是喝不到奶了,想让妈妈帮忙,此刻孩子的脸上不愉快的表情瞬间消失、带着几分歉意也温柔的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我拿纸擦擦,立即把沙发上的牛奶擦干净了,我带着满意的表情看着她 等着她去收拾完,好了之后我又问:宝贝 牛奶喝不到的时候怎么给妈妈说呢? 孩子奶声奶气的说:妈妈请帮我挤牛奶!我说:好的宝贝,(安慕希奶比较粘稠 用吸管喝的时候有很多会喝不到,为了不浪费 每次我都会帮她挤着喝剩下的 孩子也习惯了)孩子接着说:谢谢妈妈! 喝完奶后,不用我提醒,她又把奶盒扔到了垃圾桶!我随即表扬,妞妞把奶盒扔到垃圾桶真爱干净讲卫生。我拉着她的小说接着说:下次喝不到奶了怎么办呢?她说:妈妈请帮忙!牛奶可以倒在沙发上吗?她说:不可以 那样就把沙发弄脏了。我高兴的抱着她说妞妞做的真好!她也搂着我说:妈妈好,我最爱妈妈了!
故事结束了,事情小的几乎让我们过后就难以再想起,而对学习心理学的我来说为了更好的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每一个小事情都是我觉察 去发现 去学习的机会!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及时回应关注孩子,也习惯只看到孩子的外在行为 而忽略孩子的内在感受 看不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需求、期待和目的。我们会认为(往沙发上倒牛奶)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因为她把沙发弄脏 还要给我们带来擦洗的麻烦,这样想的时候 很容易会有情绪,接着会带着情绪去教育她 批评她 叫喊着要他们改正不良行为,还会威胁她说 以后在这样就不让你喝牛奶了。结果 批评的轻了 孩子会继续她的行为来给你对抗,批的重了 孩子可能会哇哇大哭,我们又会大声责备她说 哭啥哭 错了还不让说.....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批评 惩罚 责备 恐吓 甚至打骂 会让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事实上这样做也许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舒服 难受,可以暂时停止当时的行为,但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的想去改变不好的行为,我们和孩子都会处于一种情绪中 也只能关注表象而看不到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孩子真正的需求!
当我第二次看到孩子倒牛奶的时候 本是有点情绪的 但在那一瞬间我觉察到了 然后恢复了理性,没有了情绪我不仅看到了孩子的行为 而且看到了她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自己的孩子自己肯定是更了解的!这个时候我也意识到了 孩子第一次叫我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 而我却没及时关注到她,导致孩子不想给我说了,她一次 又一次倒牛奶的行为 不过是为了引起我的关注,当我明白了这些之后一点想责备批评她的想法都没有了,当我蹲下来温柔的说出她的需求 又没有指责她的行为那一刻,孩子感受到了我的理解 也感受到了我的爱和宽容 ,所以马上承认了错误 并付出了行动! 同时我也抓住了一次教育孩子学会明确表达自己需求的机会 !
当孩子用他们的“把戏”与父母战斗时,比如:孩子爱哭 爱攻击 撒谎 打人 磨叽 顶嘴 ......常会激起我们的情绪,从每一次愤怒,每一次不满,每一次批评指责 每一次无所适从..... 其实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反思下自己,再去感受下孩子,不难发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动机 目的 或者未被满足的需要!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目的,看到了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和孩子内心的期待时,就可以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好的感受,不在手足无措,从而可以用更合适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交流!
这让我想起在医院当父母为孩子发烧焦虑 担心 着急的时候,医生却不停的告诉家长们,发烧只是症状 表象 而不是病,是什么引起了发烧 那个原因才是问题,只有找到了原因 对症下药了 烧自然就退了,如果只退烧 找不到引起发烧的根,也只是暂时的降温.还会反复起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