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只是故事
一个9岁的小学生,三年级读了2次,每一门科目依然只考零分。他经常被老师赶到教室外面,班级里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觉得这个孩子是朽木一块,是个教不会的孩子。最终校长以“他可能有点问题”将他劝退回家。
家人非常的失望,托关系又给他找了一个寄宿学校,面对更为严厉的老师和那些嘲笑的同学,小男孩彻底绝望了。他慢慢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了自杀的年头。幸亏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发现小男孩的问题在于他有“阅读障碍”,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学习。他去找男孩的父母聊,但是父母并不接受这个现实,也不信任这位老师。但是这位老师没有放弃,在他的帮助下,小男孩不仅成绩跟上了普通的同学,而且还因为绘画才能,在全校师生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个故事来自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虽然是电影故事,却不止于故事,它反映了真实而又现实的教育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用适合他的方法去教育他,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故事中的男孩,适合的教育方法才挖掘了他的绘画才能,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才能,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气质主要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学习、做事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孩子日常的表现判断孩子的孩子的智能特点和气质类型。了解到孩子智能特点和气质类型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更自信的成长。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
不急不躁因材施教
作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尤其是上小学之后,很多家长就不淡定了。面对孩子不如人意的成绩,就开始焦虑了,找培训班、上补习课。孩子成绩稍微差一点,轻则骂重则打,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孩子现在存在的问题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在他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认为“让孩子感觉自己出了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批评。”“否定性的评价——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 缺点——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
面对孩子的不足,批评、讽刺、挖苦都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也只能是正面的,鼓励的。
我们家小朋友很喜欢看图画书,即使上了小学之后,她依然执迷于图画书,尤其是绘本。但是她的同龄人都开始看文字书了,一度我也因此而焦虑不安。甚至想逼着她看文字的书,但最终忍住了。后来认真的想了一番,就觉得既然她喜欢看那我就多买一点,满足她的这种喜好。
等到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她的阅读兴趣就发生了变化,暑假里开始看纯文字的书了,基本是三天一本。现在她依然会翻看各种各样的图画书,但是她也会看纯文字的书。如果之前我强逼她放弃图画书只看纯文字的书,可能不仅没有效果,还会扼杀她阅读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被逼最终都会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年级暑假我希望她开始写日记。一开始她有点抵触,后来跟我商量“妈妈,我可不可以把我想写的画出来。”我考虑到她非常喜欢画画,就同意了。她就开始了她的图文日记之旅。现在她每天都自觉写日记,她的日记不仅有图画,还有文字表述。我相信她写日记的习惯会一直坚持下去,我也相信以后的日记,文字一定会是主角,图画只是配角。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对我们的反抗就会少一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对孩子的教育一定也是独特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教育的方法,挖掘出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