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母亲借钱供我读书
文/一方
这些年的路,走走停停,改变的是地点;
那些年的情,分分合合,不变的是执念!
依稀记得,那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眼看上学期就要开学了,成绩通知单上说新学期预交80块的学杂费(那些年,学杂费名目稍微多些:)。
这是九几年的事了,具体时间,已记不起来了。尽管现在看着这几十块钱的学杂费,低得可怜,可当时已经很昂贵的了,尤其是对像我一样受贫困掣肘的穷学生。
1、学费(每学期收一次)
2、书费(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
3、作业本费(语文小楷本、数学本)
4、保险费(学生意外人寿保险)
当时,家里正值缺粮断炊,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上学费用。那年,父亲和母亲在一个堂大爹劝说下,种了两亩烤烟,这就是当时全家的主要收入,或者说是经济来源。其实,父母也早就想种植烤烟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烤烟叶的烤房,事情也就作罢了。
秋季学期,开学历来早。八月下旬(一般是二十多号),就开始报名注册了。
开学了,我的心情是喜悦的,可母亲却是惆怅的,焦急的。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在为我的学费发愁。一是家里的烤烟正值采摘、烘烤的时节,乡里的烟叶收购站也还没开始收烟叶。尽管烟叶烤了一些,却因烟叶站没开门收购,卖不出去。这样一来,家里的堆着的烤烟,就没法卖出,兑换成钱。
于是,我的学杂费,就成了大问题。干着急也没辙,只能另想办法了。
母亲为了能让我交上学费,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向二爷爷借钱。母亲从来不多借,就只是借我的80块学费。只要等到烟叶站开门,父亲就用自行车驮着烤烟去烟站卖了,拿着烟叶等级清单到财务处排队,等着取钱。傍晚或中午,父亲回家后,母亲立即就把钱拿去还了。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母亲,一直都是这样,信守着做人的本分。
后来,那是二年级的下学期,母亲又去河对面,到一个叔叔家去借我的学费。每次,叔叔都会问母亲够不够,要是不够的话,可以多拿几百块去用。这个叔叔是做牛生意的,就是家乡贩牛卖的,从一个市场上买牛到另一个市场去卖,从中赚取差价,一头牛有时可以赚取几百块钱。那时候,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今一个白领的工资了。这些年,钱缩水大,也就感觉没多少了。
当天就得带着学杂费和暑假作业去,由班主任老师先检查暑假作业完成情况。
每次开学,老师都要先检查假期作业。如果完成了,通过老师检查,就可以找班主任老师开具学杂费收据,拿到校财务处交完学杂费,这样就算完成开学手续了。如果没有完成暑假作业,就得在学校完成或者带回家完成,下午又拿来找班主任老师检查,然后开收据,交费。这就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要完成的任务。
1、早晨到校升国旗,回各班教室,班主任老师安排事项。
2、开学第一天,早晨发新书、作业本。
3、打扫教室卫生,放学走人。
在我读小学的六年间,从二年级开始,母亲供我读书的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的。每个学期,尤其是秋季学期,母亲都不得不向人借钱,给我拿去交学杂费。
1、三年级,秋季学期
2、四年级,秋季学期
3、五年级,秋季学期
4、六年级,秋季学期
当我上了初中以后,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了些,每学期勉强能凑够我的学费。小学毕业,顺利考起了城里是市民族中学,生活开支更大了,在学校的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每到星期五,只要周六不补课,放学就去赶车回家。几乎每周都回家两天,然后向母亲要点生活费,周天下午就到村里的三岔口去等车,每次两块钱的车费。
那些年的读书生活,让我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的大爱,这份爱的无私,这份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