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逻辑学第七课收获
生活逻辑学第七节课讲到一个非常实用的逻辑工具--多位置感知,我听第一遍的时候以为仅仅是换位思考,后来发现不是这么简单。换位思考,只提到两个角度--我们和对方,而多位置感知里面, 有我的视角、他的视角、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摄像机角度和榜样视角。
语姐在开始时讲到一个观点特别触动我,即当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时,提出的观点既狭隘又正确,也就是之前说讲的认知受限,因此所做的决定是当时刻所能做的最好决定,但对别人未必是好决定。
我想到网络上流行的段子:父母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会爆发各种情绪冲突,伤害亲子关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会这样呢?因为关系不同,期待不同。老师在尽到自己的职责之后,真的不会像父母那样耳提面命的强调孩子的学习。当然也会有非常亲密的师生关系,但本质上这种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成为了朋友关系。好比一个护士在医院照顾病人,再怎么尽职尽责悉心照料,但跟她照顾自己的亲人是截然不同的。父母对孩子会有期待,会有对未来的焦虑,会担心孩子因为现在的表现导致将来过得不好,深层的东西是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虽然表现出来是不合适的言语或行为,因为认知的限制,这真的是当时所做的最好决定,但对孩子来说就不是好决定。
从自己的角度跳出来,进入到他人的视角,感知他人的想法和认知模式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沟通。再进一步,如果进入到摄像机角度,就会客观系统的,对整个问题进行全面考虑,非常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今天我在用一个软件的时候,我有些不明白的问题,所以向老公请教。可是从他的语气当中,我感受到很多的不耐烦,我觉得很奇怪。他也承认自己错了,跟我道歉。可是我觉得这是不够的,语姐在第二课就讲过,情绪需要被看见,情绪背后隐藏的是未被满足的期待。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耐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我这么问下去的时候,他讲到说,以前他很想教我一些东西,可是我不想听,所以现在当我有问题请教他时,他讲起来就会不耐烦。可是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现在不明白的问题跟他之前要教我的东西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啊?他才说到,由于我之前拒绝学习,他感到被忽略,这一个情绪一直在他里面。原来这个情绪在这儿等着我呢!我告诉他以前是不想学,可现在是主动的学习,我很希望他能够帮助我。在沟通过程中,我找到情绪后隐藏的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站在摄像机角度,冲突只是表象,深层的东西是我们的沟通模式需要升级,双方都需要更有效的沟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能够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俯瞰下去,以观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我和老公都约定,以后需要更直接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个多位置感知真的非常好用,仅仅需要多想一想,带着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大脑和一颗愿意探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