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一个老人,在独生女和丈夫先后去世之后,还能笔耕不辍、安静从容。把自己的思念化为文字,充实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令人钦佩。
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但有的死了还活着……”
而罗曼·罗兰在他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启人心智。
子曰:“四十而不惑。”
人过40,撑起女人底气的早已不再是容颜和家境,丈夫和孩子,而是这2点。
容颜易老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女人过了四十岁,即便再注重保养,容颜也有老去的一天。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
容颜从来不是一个女人的底气,甚至都不应该成为“资本”。
居里夫人长得很美,“回眸一笑”也是“倾国倾城”,但她却从不在意自己的容颜,不在“美貌”上浪费时间。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长得美的女孩很多,但她们40岁之后,还有谁会记得她?她们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还有谁会记得她?
而我们却永远都不会忘记居里夫人。
家境也不牢靠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如果仅仅仗着自己家境好,就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人生难免轻浮。
尤其是女人,结婚之后,无论是娘家的家境还是夫家的家境,都不牢靠。
伸手要钱总要看脸色的,即便最亲的家人,时间长了,也是一样。
丈夫和孩子从来不是炫耀的资本
有些女人,喜欢炫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能她说得津津有味,但听者却感到很不适。
女人小梅是一名全职太太,她丈夫收入不菲,对她也不错,孩子学习也很好,家里还有保姆做家务。
小梅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吃喝喝,做做美容,买买买。她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嫁了一个好丈夫,有一个好孩子。
但她44岁那年,才知道丈夫其实在外面还有一个家,“她的世界”崩塌了。而孩子上了大学,也不愿和她多联系,还总嫌她唠叨,嫌她肤浅。
小梅很无助,曾经以为的那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顷刻之间不在了,而她却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只能逆来顺受、委屈求全。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地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上,即便他是你的丈夫和孩子。
人过40,撑起女人底气的是工作
纵观妇女解放运动,女性付出了无数努力,才换来了这份工作的权利!
是的,是权利!
早在1923年底,鲁迅先生就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妇女要解放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中写到:“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何其幸运!
如今,女性已经在职场拥有越来越多的职位和话语权。一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经济独立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人过40,撑起女人底气的是一份精神追求
作家曹文轩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
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女人过了40岁,如果仅仅只是每天重复的、机械地过着一样的日子,那过一天和过一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如果你能拿起书本,即便每天只读一页,你的世界也是新鲜的,也会有新的思想进入你的脑海。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精神追求的生活,就如“一沟绝望的死水”,了无生气,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无论你是读书还是画画,还是欣赏音乐,只要有一份能陶冶情操的精神追求,能让你能感受到今天和昨天不一样的乐趣。日深月久,就能成为活着最大的底气。
晓角心语:
汪国真在《仓促地到了中年》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旷,是生命曲线上的一个极点。”
这样的中年,只有独立的、有精神追求的女性,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好。
愿我们都能充分地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过好不一样的每天。
人过四十,女人的世界同样精彩。
今日话题:
你觉得女人过了40岁,最大的底气来自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