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静下来超过60分钟的时间机会,导致很久没有动笔了。最近的特斯拉AI DAY一直想记录点思想结果,未来回看,忙里偷闲今晚来记录下。
2021年8月20日(北京时间)AI DAY发布会如期举行,没有熬夜看实时直播,第二天看了特斯拉官方发布的总结性信息,核心要点如下:
1、D1芯片
2、Dojo训练模块以及Dojo超级计算机
3、Tesla Bot
三者的具体硬件参数、技术指标等本文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诸位看官可以到特斯拉官方渠道查询,一句话总结就是:遥遥领先。看完整个发布会的三个产品,对特斯拉团队的前瞻能力、领先能力再一次折服。下文仅做思想记录,所有观点不一定准确、正确。
先把视角拉回到一个时间节点:2017年2月2日。当日特斯拉公司对外发布公告,将“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 Inc.)”变更为“特斯拉公司(Tesla Inc.)。当时的特斯拉还处在持续亏损的漩涡之中,针对公司更名资本市场也给了很清晰的回应:下跌。当时(2017年2月2日)的股价是250美元/股上方,今日(2021年8月25日)股价709美元/股。
现在把视角回到2021年8月20日,AI DAY上发布的Tesla Rot至少是在2017年1月以前就确定的战略产品,特斯拉至少研发了4年以上,2021年公布,2022年发布原型机。以上是从时间轴角度看Tesla Bot的发布节点,此文想分享的是时间节点背后的研发逻辑。
因为我们已经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特斯拉汽车),所以现在我们几乎拥有所有制造人型机器人所需的零件。
----马斯克
汽车、机器人从面上看这两个产品,应该不是一个公司干的事情。但是基于技术构建逻辑去想,这事情又是顺利成章的。从汽车到人型机器人,特斯拉在原有技术逻辑基础上基于“新场景”迭代出了一个“新产品”,两个产品的底层技术都是利用:摄像头、FSD硬件、Dojo训练。这也就是特斯拉正向能研发出:电动汽车、机器人以及未来的X产品,而传统汽车企业无法反向实现逆袭(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机器人)。技术逻辑的再底层是:特斯拉一直以“人”本身做为模拟对象,而汽车和人型机器人只是产品实现的载体。
摄像头:人的眼睛。
FSD硬件:大的大脑神经中枢
电动车车轮、特斯拉Bot手臂和大长腿:人的手臂和大长腿
Dojo:学习能力。
当前的场景:
需要实现“长距离快速移动”需求时候,特斯拉电动车来实现。
需要实现“近距离移动和执行动作”需求时候,特斯拉Bot来实现。
可预见的场景是:电动汽车(已经实现)和特斯拉Bot相同的硬件参数下,根据用户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实时匹配、下发、无监督学习“不同的FSD算法”,以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未来Model 3的场景:
A客户喜欢速度与激情,在算法库中给Model 3匹配“运动模式”电动车FSD算法,就是运动车。
B客户喜欢越野能力,在算法库中给Model 3匹配“越野模式”电动车FSD算法,就是越野车。
C客户喜欢舒适体验,在算法库中给Model 3匹配“舒适模式”电动车FSD算法,就是舒适车。
......
并且以上多种模式随时可以通过APP订阅切换。
未来特斯拉Bot的场景:
A客户需要搬运东西;临时需要力气大于50KG,通过APP匹配一个“大力士”算法,Bot就是一位高效的搬运师傅。
B客户需要一位服务员;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聚会,通过APP匹配一个“服务员”算法,Bot就是一位贴心的服务员。
C客户需要一位保洁员;家里需要来一个大清洁,通过APP匹配一个“保洁员”算法,Bot就是一位称职的保洁员。
......
同理,以上多种模式随时可以通过APP订阅切换。
要实现以上理想中的应用场景,必须基于大规模的:数据和训练以及执行。而这两者又来自于:摄像头、Dojo和FSD硬件驱动。现在再去回看这AI DAY发布的产品,就更一目了然了。
最近在脑海里诞生了一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为记录。
在通用性技术铺天盖地的今天,能够持续迭代创新的企业一定是基于“场景”的企业。纯“工具型”企业的成长力,一定不如“场景型”企业。工具型企业有自身的边界,场景型企业没有边界。特斯拉是今天地球上基于“场景”反向做研发最牛的企业之一。不知不觉中:芯片、超级计算机、网络设备、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业,特斯拉都做了,而且还都是瑶瑶领先。
未来的10-20年是基于场景的AI发力黄金时间,期待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成长起来。
我自己的莱奥能在下一波浪潮中活多久呢?
唯有埋头干活啦。
刘章成于西安
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