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还是先介绍一下这套牛津通识读本吧,以下是从维基获得的资料: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我阅读的是这个kindle版本,以下的文字摘自amazon介绍:
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介绍该丛书时称:“充满生气且流畅易读如斯,该系列丛书将改变你对所感兴趣之主题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你未曾涉猎的领域,丛书又堪为绝佳的入门引领。”
各品种所论主题或为某一学科,或为某种制度;或为理论流派,或为组织机构;或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或为分国别的断代史;等等。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研究。原版虽名谓“Short Introduction”,然而,丛书作者们在撰写时既非进行简单的资料罗列,也未流于随性的主观评说。在阐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们不仅理论视野开阔,且常有独到的见解形诸笔端,显示出基于深厚学养的主题驾驭能力。就写作风格而言,作者们往往着意摆脱学究之气,力求“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戴维·米勒);就叙述倾向而言,作者们对相关主题虽则持有基本的立场,但在总体上仍能做到客观、周全,讲透基本问题。
这套书我购买的时候似乎200多,现在变成50块钱了,看起来走的也是薄利多销路线。
从书中本来含有58本,我只读了之前文章中的几本书,其他的还没有来得及看。总体而言,我并不觉得这套书的内容像出版社预期的那样容易读懂,尤其是站在读者或许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的角度来看。
例如我在读《人生的意义》这本书时,发现这本书其实完全是从哲学的角度角度来进行诠释的。从一开始,作者讨论的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是否应该是一个可以有效讨论的问题。之后作者又去分析什么是”意义“,以及什么是”人生“。在走过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之后,作者才试图解答”人生的意义“这个主题。
作为一个被题目吸引的小白读者,我期望的是一个简单快捷的心理励志书,这期间的落差不是一般的大啊~
同样是这本书,作者引用了许多过往哲学家的观点和思维,描述自己的观点时却寥寥几笔,因此读者需要认真理解那些苦涩的哲学史表达,想要找到作者的“干货”也较困难。
就在我耐着性子,慢慢啃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翻译可能造成了更多困难。也许我之前读的文字真的不是如此艰深,我从未觉得中文翻译对意思的理解有如此明显的影响。
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造成《人生的意义》是目前我觉得最难度懂得的一本通识读本。然而,如果你认为每一本通识读本都是如此艰涩,那又是大错特错了。
例如《资本主义》这本,一开始试图介绍什么是资本主义,而后对几类典型的资本主义进行了介绍,最后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做了预测。
又如《佛教》这本书基本上按照佛教产生、演变、推广的时间轴组织,中间介绍了佛教的基本哲学。
以上两本书阅读起来轻松愉快,也是由于它们的架构非常清晰简单。
不论读起来轻车快马,还是晦涩艰深,我认为他们都可以体现出这套丛书的编写宗旨,例如它是这个专题前人研究成功的综合简述,因此,就要求作者去精炼出整个学科的重要思想和脉络,同时作者需要尽量简单而又不失时机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便于匆忙的读者快速的找到结论。另外,作者需要行文组织尽量的浅显和友好,避免学究气也没有故意卖弄学问。这都是值得称道的因素,尤其是编写这套丛书的作者其实各个都是学界的翘楚,能够放低身段,又能够不偏不倚的写这类初级读本,其实也是难为他们了。
之后我会利用kindle的剪贴功能,整理一些经典的词句,把读过的通识读本做一个简单回顾,算是对过去的阅读的一个整理规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