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南下打工的浪潮席卷而来。刚满18岁的张小善不例外的也成为了这浪潮中的一员。
她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出火车站,抬头望着这座陌生而繁华的城市。——这里没有奶奶院子里栀子花的香气,只有汽车尾气和钢筋水泥的味道。
小善的思绪飘回童年。那时候,奶奶总是村里最忙碌的人。谁家老人病了,奶奶会熬好药送去;谁家孩子没人照看,奶奶会主动帮忙;就连路过的陌生人讨口水喝,奶奶也会热情地请人家进屋,不仅给水,还要塞上几个自家种的果子。
也许是奶奶一次次行善时,脸上露出的满足的笑容感染了她。小善常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奶奶一样,力所能及的播撒爱心,帮助他人。
公交车到站的提示音将小善拉回现实。她上了车,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城市的景象飞速掠过,她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家乡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和奶奶佝偻着背在田间劳作的身影。
"前方到站,星湖公园。"公交广播里传来机械的女声。
小善下了车,向工厂宿舍走去。路过一家水果店时,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上,嘴唇干裂,眼神疲惫。小善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早上买的梨子,走到老人面前蹲下。
"大爷,您是不是口渴了?这个梨子给您。"她双手捧着梨子,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
老人愣了一下,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感激的笑容:"小姑娘,谢谢你啊。"他接过梨子,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甜蜜的汁水立刻滋润了他干裂的嘴唇。
小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大概就是奶奶帮助他人时的感觉吧——一种来自心底的满足充盈全身…。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善在这座陌生城市中继续着她的善行。下雨天,她会为没带伞的同事撑伞;食堂里,她会主动帮新来的工友打饭;厂区外,每当看到路边有看似流浪的人,她都会买一份热腾腾的盒饭送过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她的行为。有一次,当她给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买盒饭时,同宿舍的姐妹拉住了她:"小善,别傻了,这些人都是骗子,专门骗你们这种好心人的钱。"
小善并不理会他人的质疑,并且对帮助他人更上心了。随时都可以布施的善心并不能满足她日益膨胀的爱心爆发。她决定做点大的。
她想起周末放假和工友在市区逛步行街时,有一个看起来衣衫褴楼,单腿残疾,但还算精神的老人在路边行乞。想起他小善的心里漾起一阵暖流,就是这种感觉。她决定为这位老人做点什么,不是随便买一份盒饭,而是亲手做一顿温暖的饭菜。
周六一早,小善就去了菜市场。她精心挑选了几样蔬菜和猪肉。
两个小时后,一份精心准备的盒饭完成了。小善将饭菜整齐地码放在保温饭盒里。
走出宿舍,烈日当头。公交车上,她的心跳加速,既期待又紧张,想象着老人吃到热饭菜时开心的样子。
一个小时的车程转瞬即逝。下了车,小善加快脚步,却在距离老人十几米的地方一个转角处突然停住了。她站在转角后面静静观察:步行街人来人往,老人正吃着一份不知谁买的或者是自己买的烧烤,有鸡翅,火腿肠,鱿鱼和一些素菜。小善工资不高,从来不吃烧烤。老人一边吃一边和隔壁的小吃摊摊主聊天。
摊主:还吃烧烤,吃这么好一天挣不少吧?
老人也不含蓄:少时一两百,好时就不好说了,得再多点。
这么说,老人一月挣得抵小善两月的工资。
摊主:你这么明目张胆的吃烧烤,不怕影响生意吗?
老人:不怕,现在好人泛滥,到处都是乐善好施的人。不怕不怕,他们还怕我吃不饱呢,呵呵。
说这话时眼神恰好往转角处瞄了一眼。小善吓了一跳,赶紧闪到墙内,像做了什么坏事。
墙边,小善看着手上的盒饭,感觉自己像个笑话。突然她感到脸颊发麻,身体僵硬,一种被某类神秘力量愚弄的尴尬充斥大脑。她猛地想扇自己两巴掌,扇醒那个似乎一直都在自作多情的女孩。快醒醒吧,傻瓜。她飞快的回想了一下,突然觉得以前接受她善行的人好像都是演员,他们也许全都不需要她的好意,只是在配合她可笑的布施。她想,是的,他们全都是演的。
她蹲在地上,头埋在膝盖里。头顶的烈日狠狠地炙烤着她。
她想起了奶奶,刹那间,她觉得奶奶可能也是在自作多情。但她很快否定了自己。奶奶那么好的人,不会有人骗奶奶的。不然的话自己不会给那人好果子吃。
小善猛地起身,她不要再想了。
她一路跑到公交站。上车。下车。一路又跑回宿舍,关上门。她躺在床上,一滴泪珠从眼角滑落。
下雨了,小善坐在窗前,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心里翻涌着委屈和不甘。她低头看着背包,盒饭还在里面。那是她善意的证明。
“难道善良是错的吗?”她问自己。
可就在这时,隔壁宿舍的小女孩抱着被淋湿的小狗匆匆跑过,满脸焦急。小善愣了一下,随即抓起伞冲了出去。她小心地把伞撑在女孩头顶,又脱下外套裹住发抖的小狗。女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姐姐,谢谢你!”
那一刻,小善忽然明白了:善良从来不是错,错的只是那些利用善良的人。世界或许不会因一次善举而改变,但如果因为害怕受伤就收起温暖的心,那才是真正的遗憾。
她轻轻笑了,雨滴打在脸上,凉凉的,却莫名让人清醒。从今以后,她依然会伸出援手——只是会更加谨慎,也更坚定。因为真正的善良,从不是天真的轻信,而是在看清世界的复杂后,依然选择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