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从开始准备复习途经初试、复试至少耗费一年的时间,而这种计算方式还不包括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同学。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有可能没有被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此类同学想通过考研,跨专业考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些同学就读于三本院校或科研实力一般的二本院校,试图通过考研升入重点院校。这类同学对考研目标院校都定制了较高的目标,希望考取985或211高校。上述两类同学考研的目的性极强,他们会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所以考研的时间成本至少一年,甚至有可能二年到四年。
考研的学生把时间大部分或全部用于考研科目复习备考上,而忽略了考研以外科目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核心基础课程,考研的学生抱着只要不挂科就行的消极学习态度,把本该用于基础课学习的时间分配给了复习考研科目,这就造成了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这样不利于毕业以后形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旦考研失利,再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已形成知识结构失衡的劣势。
此外,考研复习的同学专注于考研科目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外界与考研无关的有用信息,尤其是招聘信息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考研一旦失利,从这方面讲也必然付出巨大的就业成本代价。
读研至少需要两或三年时间(一般专业型硕士学制为两年制,学术型硕士学制三年)。读研的这两、三年无疑也是巨大的时间成本。等到研究生毕业时,与其他应届毕业选择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相比。应届毕业即就业的那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两年到三年的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经验。而选择读研的同学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才开始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就产生了就业的成本。
考研要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政治理论、英语等公共科目要买基本的教辅用书、考试大纲解析、历年真题解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成本。有的同学相对基础薄弱一些,还要参加公共课的辅导班,相对于基本没有自己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不小的经济成本。这还不包括考研的报名费,找学长、学姐请教复习经验的交际成本以及往返参加辅导班课程的交通费等。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撑,所以考研的经济成本问题便凸显出来。
读研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在攻读硕士学位实行全面收费政策,而相对于选择工作的同学,读研的经济成本包含二、三年之间读研的学费和住宿费加上就业同学所挣得的工资。
由于年龄的增长,人生总要面临着成家、生育子女,父母也等待着赡养等一系列问题。而考研和读研又将这些人生常态化选择和应尽的义务在时间上为自己设置了延迟。这必然会增加个人的压力即所谓的心理成本。
由于考研本身竞争激烈,考生由于基础原因、或复习不到位以及考场发挥失常等突发因素,考研一旦失利,再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然错过了最佳时期,这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