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我在秘书科工作时,有一次,给联系领导准备一份PPT的讲话稿,我用三天时间改了4个版本,最后交给领导一份67页的演示文稿,领导很满意。这份材料也是我呕心沥血之作,会议之前虽然材料已经拷贝在领导讲话时要用的那台电脑上,但为了以防万一,也是秘书人员的职业习惯,我还是在自己的U盘上另存了一份。会议开始,一切正常,电脑上的文件并没有出现什么状况。领导讲了十来分钟,会场外面的电表箱突然出现故障起火,会场停电了!
当时单位办公条件有限,会场配套使用的那台电脑多年在岗使用,基本丧失储电功能,会场断电等于它也断电了。如果这时另外去准备一台电脑,一来要耽误太多时间,会议断档,二来新替换的电脑也不能保证有多少储备电量,能支撑多久无法预期,我虽然备份了一份U盘,但此情此景完全派不上用场。正当为难之际,我突然想起来我除了U盘,还另外备份了一份打印好的和PPT内容一样的纸质版材料,赶紧送了上去,领导也反应挺快,拿过纸质版材料继续给大家做报告。纸版讲话稿虽然没有PPT直观生动,但总算保证了报告顺利进行。
那一次,虽然我三天的心血之作没能展现出来有点遗憾,但面对突发状况化险为夷,我还是感到很庆幸。那一次,我真正感觉到“多备一手”的重要性了。
“多备一手”其实不是我的独享秘诀,工作中我发现许多领导、同事都有这种习惯。当时有一位女同事,一年四季背的包都是大型包,我们和她开玩笑,说她是叮当机器猫,她的包就是四次元口袋,无论领导在什么场合需要什么东西,她都能变戏法似的拿出来,笔墨纸砚类完全是小儿科,香烟、火机、车钥匙、各类农作物种子(她的领导分管农业)应有尽有,我们和她开玩笑,说她可惜受到了包容量的限制,不然变些锄头、镰刀出来都很有可能。她当时的话就是:“万事俱备,再多备一手”。那位女同事后来提拔了两三回,现在是一方区域的行政负责人了,我想这也和她万事俱备,再多备一手的作风有关吧。
“多备一手”也不是你想备,想备就能备,还有一定要素在里边。
首先,你要熟悉你遇到的各种工作情境,也就是我以前文章说过的流程意识。只有熟悉你所遇到的情境,你才能清楚预知每个环节需要什么东西,会涉及什么物件,会牵扯什么人物。这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和积累的过程,只有你积累到一定程度,流程意识才会条件反射一样的从你大脑里跑出来,到那里,你按着整件事的流程去梳理你遇到的情境的各个环节要素,一项一项列出来,然后逐项准备,事情基本就能正常办下来了。
其次,要有“坏结果怎么办”思维。就像我文章一开头说的那件事,我考虑的就是万一PPT读不出来怎么办,万一领导临时起意要翻一下纸质版怎么办?不来那时我也没有考虑周全,还忽略了老电脑坏了怎么办,停电怎么办等的问题,我带着纸质材料完全是歪打正着。总之,事前多想几个坏情景,然后做好应对措施准备总没错。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每次提前想到的大大小小的“怎么办”,在实际情境中出现的机率是30%!也是个很高的比例了。
然后就是,不要嫌麻烦,不要有侥幸心理。逐项理出涉及事项、额外去准备一些不一定用得上的东西很费神费力,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练习流程意识、练习“坏结果怎么办”思维的人员更觉得吃力,一费神一吃力,一些人就会认为我准不准备也没有太大影响嘛,真遇到突发状况也不是我主观造成,不会追究我责任,花费那么大精力去做一些不一定发现的事情做什么?那么我只能说,一名“这个事情不是我责任”的人和一名“这个事情我这样处理”的人,上级永远青睐后者。其实流程意识和“坏结果怎么办”思维多练习几次,一旦成为你的定性思维,你就会发现这一点都不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越来越少,到后来简直是so easy!当然,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状况比如一边开会一边地震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就不用去考虑它了,那不是“坏结果怎么办”思维,是杞人忧天。但就是单单指向你所面临的那个事件本身,无论怎样完备,总有一些状况是你预料不到的,我们也要正确看待这个事情。总之,这一次你确定自己尽力去想了,下一次你确定比这一次想得更全面更细致了,就是进步,直至你体验到那种别人一脸蒙圈而你瞬间淡定化解危难的感觉,你会由衷觉得: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