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生说:“怎么没看着狼呢,狼在哪呢?”苏永君说:“狼在山那边,咱们走过了。”邓亚生说:“咱们看狼去。”于是苏永君领着大家往回返。
走着、走着看见前面笼子里有一对白色大如鹅的鸟,两只鸟都用一只长而细的腿,站在笼子里的一汪水旁边。黑脖颈,头顶上有一块红肉冠,满笼子都是白毛。邓亚茜上前看笼子上挂着的说明,说:“丹顶鹤,别称仙鹤、满洲鹤,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丹顶鹤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主要以鱼、虾等为食。”苏永君说:“我家炕琴柜柜门玻璃上就有仙鹤和松树的图案,上面写着‘松鹤延年’。”邓亚茜说:“仙鹤和松树本来是到不了一起去的。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仙鹤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可见丹顶鹤的高雅尊贵。古传说鹤是仙禽,黄老道学创始人张道陵他学道的地方就是鹤鸣山,这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既然张道陵是仙人,那么他骑的鹤也就是仙鹤了。那么仙人既然能腾空驾云,为什么还要骑鹤呢,弄不明白。
宋之成说:“丹顶鹤真美,看他的体形协调匀称,其奥妙之处在于头顶上有一个朱顶,显得典雅风流,亭亭玉立。”邓亚茜说:“雄丹顶鹤的舞姿才优美呢,嘴尖朝上昂起头颈,仰向天空,双翅耸立,引吭高歌,发出‘呵,呵,呵’的嘹亮声音。雌鹤则高声应和,然后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舞姿很优美,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跃空中,有时还叼起小石子或小树枝抛向空中。”苏永君说:“那么有意思呢,我怎么看不着,”邓亚茜说:“在动物园里看不着,到大自然里能看着,”苏永君说:“赶明咱们上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寻找丹顶鹤去,”宋之成说:“行,咱们回去就去,去那没有人烟的野外沼泽、湖泊、河流、湿地,寻找丹顶鹤去。”邓亚茜急忙说:“我也要去,”邓亚生说:“你不能去,你是女的,不方便。”邓亚茜说:“怎么就不方便,我非去不可。”邓亚生说:“不带你去。”邓亚茜冲着宋之成说:“宋之成带我去不?”宋之成没吱声,邓亚茜看宋之成没吱声,有点不高兴。宋之成说:“不是我们不带你去,是你妈你爸不能让你去。”邓亚茜说:“不让去我也得去。”
这时苏永君发现,在丹顶鹤笼子旁边有一个自来水水龙头,不少人围着水龙头喝水洗脸。苏永君说:“水管子,咱们喝点水去。”大家都渴了,一天没喝水了。听说有水管子都跑了过去,一个挨一个排号喝水。苏永君嘴对着水龙头咕咚、咕咚喝起没完,肚子眼见着就鼓起来了,喝地溜溜饱,完了洗了两把脸。该宋之成的了,宋之成往后一让说:“邓亚茜你先喝。”邓亚茜也渴了,不客气急忙上前,用手接水,把水龙头嘴子洗了一洗,马上嘴对着水龙头就喝起来了,喝地是真爽啊,喝饱了洗两把脸,真凉快啊,站在一边,感到神清气爽。宋之成和苏永君也都喝完了,大家又继续往前走。老远就看见狼笼子了,邓亚生跑了起来,连跑带脱衣服,邓亚茜跟在后面跑,俩小辫一甩一甩地。邓亚生露出短袖白衬衫,手里拎着衣服,跑到狼笼子跟前。看见笼子里有个假山,假山中间有个狼洞,洞里漆黑,两个大灰狼站在假山上,感觉有点阴森恐怖。邓亚茜说:“这是狼吗?”苏永君和宋之成也走到了,苏永君说:“是狼,”邓亚茜说:“我看像狗,”苏永君说:“狼和狗差不多,他们的祖先都是狼,狗是从狼被人类驯化过来的。”邓亚生说:“狼和狗有什么区别,”苏永君说:“狼的耳朵是立着的,狗的耳朵耷拉着,狼的尾巴往下垂,狗的尾巴往上翘。”邓亚茜说:“你们听说过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狼三则’的故事吗?”都说没听过。邓亚茜把兜里的 “聊斋志异”那本书掏了出来,翻到“狼三则”那篇,开始念:“第一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邓亚生不耐烦的说:“你就别念了,这几个人听不懂。”
邓亚茜说:“我给你们解释,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出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本想把肉吊在树上,诱狼不来追赶自己,没想到,恶狼贪吃,它跳起来连肉带肉钩一起吞进了嘴里,像鱼钩鱼饵似地,把狼嘴的上颚给勾住了,吊死在树上,聪明的屠夫获得了意外收获。狼的贪婪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邓亚茜又念:“第二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邓亚茜又解释说:“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两只狼把屠户的两块骨头吃完了,还不满足,还要吃人。说明了狼的贪婪和屠户的妥协是没有用的。屠户十分害怕,怕两只狼前后夹击,于是靠坐在麦田里的柴草堆旁,卸下扁担持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看着屠户。一会一只狼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时间长了,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恍惚。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身体已经进入柴草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时屠户没有松气,他知道还有一只狼呢。这和咱们前面说的东郭先生有着鲜明的对比,你看《东郭先生和狼》最后一段是怎么写的:老人用眼神让先生拿匕首刺狼。先生说:“不是害狼吗?”老人笑道:“禽兽背叛恩德如此,还不忍心杀,您的确是仁者,然而也够愚蠢的啊!跟着一起跳进井里救人,脱下衣服救活朋友,从对方来考虑是好,那和置自己于死地有什么不同!先生就是这类人吗?仁慈得陷入愚蠢,本来就是君子所不赞成的啊。”说完大笑。东郭先生都到了这种地步了,还想放了狼,还可怜狼,你说东郭先生愚昧到了什么程度,就是他真的被狼吃掉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临死他也得还说:“狼还活着吗?”。真是有一种“献身精神”啊!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把快要饿死的敌人救活,也不能让敌人死。“自我牺牲精神”他不知道对错,他的思想一塌糊涂,不知道他的书是怎么读的。执迷不悟,顽固不化。他把仁慈用到了敌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