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和他的《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豆瓣评分8.7,是我最喜欢的散文集,学生时代一直放在床头,可以说爱不释手,如今再读,仍然感到亲切,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态度、语言风格,喜欢作者的豁达幽默、博学多识。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散文的代表作。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造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

  从题材内容上看,《雅舍小品》写的都是身边琐事俗事,但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妙趣横生;《雅舍小品》着眼于 “不变的”人性描写,表现出豁达的处世态度与精神的愉悦的追求;《雅舍小品》中体现出的幽默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风格,其幽默是一种深沉含蓄豁达闲适的幽默;其语言雅健典丽、韵味浓郁,简洁精练,自然活泼。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对后人的散文创作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15年入清华学校读书,1923年毕业赴美留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长期在高校任教。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1940年是他文学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是年,他应《星期评论》主编之约,在该刊开辟了《雅舍小品》栏目,将中断了多年的散文创作重新拾了起来。

  “雅舍”是1939—1946年他在重庆郊区北碚主湾十号住所的名称,这所简陋的平房共六间,他与友人合住,居两室。据他的长女梁文茜说,《雅舍小品》“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有三百多版了”,国内外读者至今仍有远道来访“雅舍”的。梁实秋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才华,应该说确是从《雅舍小品》才开始焕发出光彩来的。其后他孜孜不倦地耕耘,终至成为散文大家。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而且题材多是信手拈来,初看题目觉得平凡之极,读罢却又妙趣横生,有一种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世事的纷乱,理想的幻灭,官场劣迹的骇人耳目,凡此种种,使粱实秋深觉人生无常、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奈。由于对现实政治的极度失望,在沧桑感与幻灭感的驱动下,他在处世态度上转向了独善其身,加上他“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描写的创作观点,在散文创作中,他回避时行题材,不为时局所左右,而我行我素,自辟蹊径,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与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

  《雅舍小品》的文章,谈笑风生,于小节处蕴含哲理,不时闪烁出机智,开涮几句玩笑,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厥倒,营造了一种闲适幽默的境界。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其语言雅俗共存,中西合璧。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