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豆腐串的前世今生》
在讲到豆腐串之前,有必要对“豆腐”的来历进行简略说明。
豆腐相传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也有说是关羽、乐毅、刘长、王莽所创,流传甚多,而以刘安发明说最为人知。刘安在烧药炼丹之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汉代虽然有了豆腐,但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进入烹调主流,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随着南北文化交流,历经千年,豆腐就像茶叶、瓷器、丝绸一样走向全国。
而豆腐串的形成,自然是在豆腐的基础上历经多次演变而来的,特别是曲沃豆腐串,在它百年历程坎坷沉浮中,终因酥嫩可口,筋道美味,价格便宜深受大众欢迎,成为了一方名吃。
上世纪20年代,河南发生了频繁的灾荒,并多发匪患,兵荒,在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中百姓苦不堪言,食不裹腹。大多人都选择了外出逃荒,寻亲靠友维持生活,河南巩县一对姓王的兄弟王长发和王长家平日里以磨豆腐维持生计,从他们父亲那一代开始便经营这一行业,算得上是子承父业,那个年月兵荒马乱,战争不断加上庄稼收成不好,即便是没日没夜的干,也仅能饿不死,时日一长,也不免受灾害影响,生意愈发艰难,老百姓连粮食都吃不上了,那有钱能吃起豆腐。
一日,王老二长家对他哥哥说:“这日子已经没法过了,俺乡大部分人都外出逃荒了,连个草都吃不上了,谁还吃豆腐。”
长发沉默半晌不语,他何尝不知道这世道愈发艰难。
“要不俺们也出去,要饭总比饿死强,你看中不中?”长家见他哥不吭声又说了一句。
还没等长发说话,从屋里出来的长发老婆玉兰说到:“这一大家子好几口人,近处没处要,远了走不了。”
大家都陷入了沉默中,长发突然抬头望着长家说:“山西曲沃有个亲戚,也不知道哪边什么情况。”
长发这一句话带来的一丝希望随机又在三人的眼中黯然消失,这年头都吃不上,亲戚也不好过。
就这样一家子又维持了两个来月,实在是艰难到连豆腐的原材料豆子都弄不下了,即使有也没有人吃豆腐了,面对困境,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择决,最后决定长家先出去,到曲沃投靠亲戚,安顿好了长发再去。
长家简单行装负囊北上,把仅有的一点家底留给了哥哥,仅带了少许的干粮,可就算是生吃俭用,怕是连山西都进不了,就得挨饿,一路风餐露宿,沿街乞讨的日子自然是少不了。也见到了和他一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乞讨的同路人。一路上也看到了生离死别,卖儿卖女求生活的百姓。
历经近一月的长途跋涉,长家沿路打听才算是到了曲沃地界,只说是有个老姑嫁到曲沃城内娘娘庙巷内,老姑父姓杜,连日来紧赶慢赶,十分劳累的长家决定先休息一会,再进城打听老姑家在哪,这时的长家已经走到下裴村了,见不远处有座桥,也就是交里桥。长家借着交里桥的河水洗了把脸,找了个草垛子斜躺着,心里想着休息一下。没想到一下子睡着了当醒来时,天已快黑了,照这个时间赶到城里也黑得差不多了,他在路边等来人问了一下进城的路程,决定在城外休息一夜,再进城寻亲。
曲沃旧城道路狭小,车马进去连个回旋之地都没有。到是商铺林立,人口稠密。西南街大队今天的巷便是娘娘庙巷。长家一路打听,于次日下午总算是认对了门,老姑母一家人还算热情,先给他安排了住宿,就这样长家有了栖身之地,也给老姑母介绍了河南老家的情况,曲沃能比他老家强一点,但在战争年月,能好到哪里去。为了不至于闲坐者,长家托人给他找了个活计,在一家早点摊帮着卖油茶饼子,工钱虽然不多但是饿不着了,这一干就是一年半,期间长家托人捎信给老家的哥哥说了这边的情况。
次年春,长发拖家带口的也来到曲沃,老家巩县灾情愈发严重,已经不能待了。很快生活的艰难便冲淡了重逢的喜悦,兄弟两个商量着说:“给别人听活,倒不如重操旧业,磨豆腐不难,就是个力气活,眼下又找不到别的活计。”一番商量之后,兄弟俩又托亲戚租了个空院子,现在的小同知巷内,长家拿出了一年的积蓄又借了一些钱,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再次创业。
晚上泡豆磨豆腐,白天出去卖。经营了一段时间,投入产出的销售量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好。趁晚上磨豆腐的时间长发对长家说:“明天去商铺走走,看能不能拉来一些生意,这样走街串巷零散的卖总是少点,长家也觉得哥哥说的有理,第二天吃完饭便早早的出门拉业务谈商户去了。
日子在不停的与豆子的打磨中度过,生意也逐渐的有了起色。不仅有豆腐,还加工了豆腐干。除了零散的售卖之外还有了一些固定的商家订购,豆腐坊也有了自己的店,有玉兰照呼着往出卖,长发和长家依然是磨豆腐卖豆腐,没白天没黑夜的干着。
王家兄弟是做豆腐的,那个艰苦的年月也没那么多菜,家里上顿豆腐,下顿豆腐,炒豆腐,腌豆腐,炸豆腐,这算是进了豆腐窝了,每日的重复劳作和每顿的食用。玉兰便在豆腐干上动起了脑筋,自己家是做豆腐的,每天吃的也是豆腐,天天饭前用刀子切豆腐,时日一长便在豆腐干上切出了花样,豆腐串最初的雏形便出现了,现在我们吃的豆腐串是两面切后的花样。最初只是一面切,拉不长。这种一面切的豆腐串起初油炸后只是为了保存的时间久些,在长期与商铺及早饭摊的打交道中,王家兄弟便想到了把这种油炸后的豆腐销售出去。凭借着兄弟俩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很快早期的豆腐串便进入了市场。
为了省油,他们把豆腐干晒干后再用油炸,而在凉晒中为了更快,便把一面切后的豆腐干翻过来对角又切一下,这样即有了创意又利于凉晒,水分也跑得快,双面对角切后的豆腐干一拉便成了网格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豆腐串形状。
现在我们见到的豆腐串,看起来不麻烦,其实中间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改良。豆腐串由王家兄弟发明,并推广出去,但真正发展进入普及,并不在王家兄弟手中,他们也不会想到当初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几十年后会发展成为曲沃名吃。
2000年前一块豆腐串要用刀子正反切两次,2000年后有了手工机械,加快了切片速度,当时一架机子50元,大多摆夜市卖豆腐串的都在自己生产,当时最红火的豆腐厂要数县东关南纸厂巷内的一家豆腐坊。
豆腐串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先把豆腐干双面切后串入竹棒。拉成网格状,在太阳下晒干,晒干后装起来,用油布裹住,待一二天后,捂住的豆腐串稍有潮气。架油锅开始炸,这样炸出的串会虚很多。炸好沥油后,再进行捂潮,以便装入箱筐,前后历11道工序。
豆腐串由王家兄弟首创,历经百年的岁月长河里,制作方法不断被改进,起初由单一的单面切花到现如今的双面网格花样,从只是油炸简单的烹蒸食用到如今以骨汤大料烹调,食用口感深受欢迎,逐渐成为了曲沃名吃,在它成长发展的同时,制作方式也辐射了出去,尽管各地都有豆腐串的制作和售卖,终以曲沃豆腐串的制作最为正宗。
如今曲沃也有了几家较大规模的豆腐串加工厂,从事这一行业的近千人。面对市场的不断挑战和机遇。曲沃名吃豆腐串已经销向了全国,把美味口感带向全国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为曲沃这个城市添上了一笔浓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