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衣节”,我和老公给婆婆“送去”过冬的寒衣。婆婆才63岁,说走就走了。这件事对我和老公震动很大,一个至亲的人说没就没了,我们什么办法都没有。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就如那烧掉的寒衣,转瞬即逝。亲人之间的惦念让已经故去的人活在心里。家中电视柜上摆的“大嘴猴储蓄罐”,还记得是16年婆婆装好了100个硬币从东北带来送给她最亲的大孙子,储物间里“俄罗斯的首饰盒”,记得也是那年婆婆专门买给我的,入秋以来穿的大衣是婆婆来时带我去“小镇”买的,还记得生活中她叮嘱过的生活常识,紫菜也要洗一洗再做汤,少用洗洁精,可以用小苏打代替……
一个人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一个在你生活中有重要位置的亲人的离世,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课。我说不出来怎么形容,但我能感受到那巨大震动所带来的变化。我感到人生犹如这猴子捞月亮一般,到头来是一场空,但空又有空的价值,摆脱人生的枷锁,活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我找到的价值。最近看两本书,一本书是心理育儿方面的《无条件养育》,一本是小说类《人性的枷锁》,这两本书虽然是两个领域,我却从中看出了联系:都在讲摆脱世俗的束缚,摆脱社会约定俗成的束缚,摆脱外在评价的束缚,让自己和孩子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晚上洗漱时,我对老公说:“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自由,自己没有亲自体会过自由,他就不可能给别人,给孩子以自由。”老公认可我的观点,老公说:如果不去看书,不把自己的眼光开阔,仅仅在生活中接触的都是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故,那么就没有办法了解更大的世界,也就无从感受自由与不自由。我想老公说的是对的,所以看书、思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这段文字边写边哭,每每想到婆婆永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还是很难接受,就像当年我16岁的时候,奶奶的去世让我不知所措一样。不管是多么疼爱你的人都可能转身不在了,那世间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事情呢?特别是对孩子,除了无条件的爱,别的都是多余的。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是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与别人比较时的聊以自慰,对孩子可能让他厌倦了学习,厌倦了疲于奔命的课业负担。
“父母若想帮助孩子成长,最好是让他喜爱他所做的事情。---《无条件养育》”能做到很难,但一直努力去做就比不做要好。
不知都说了些什么,但都是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