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营制度》读书心得
今天阅读了《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建设》和《资源特性、行为能力与产权匹配》这两个小节。
一、第一小节:
本小节构建了一个新SCP理论范式(产权管制结构-体制选择行为-经济制度绩效)以分析经济体制转轨问题,并利用1958-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一个基本命题:从全面产权管制到产权管制放松是一个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渡阶段,而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转轨实质上是农业资源产权管制放松的动态过程,也是租金耗散递减从而制度绩效递增的演进历程。换言之,中国的农业经济制度变迁实质上国家把农业资源产权集合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力重新赋予农民运用并且执行的动态过程。1978年后中国农业产权制度创新是把剩余索取权重新赋予分散决策的农民,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农民就具有最佳使用资源的积极性,资源因此能够较自由地流动,实现最佳配置。总之,产权管制放松后农民家庭经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农业剩余产品从而不断提高。
关于租金耗减这一词汇的理解我查看了相关资料有所较为全面的了解。所谓租金耗减是指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下降,乃至完全消失。租值消散的租值,概念没有很严谨,它是指无主的、没有界定清楚为谁的收入,在竞争下会消散,在边际上会下降为零。说是租值,是说有了权利界定或有了主人的会存在,但无主的会消散。在边际上消散为零,在边际之内可能还会存在,是因为竞争驱之不去,因而有了主人。举一个例子,在公海钓鱼,任何人都可以钓,我的时间成本与他人的一样,但我钓技超凡,这超凡的钓鱼收入不会被竞争者掠夺,不会消散,我于是成为钓鱼租值的拥有者,是那时间成本之上的收入的主人。然而,在边际上,因为公海没有业主,钓鱼不收费,在边际上我的时间成本等于钓鱼的边际产值,我的边际租值是零。
二、第二小节:
本小节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哪一类产权对实现经济绩效的提高更为有效率?是私人产权、国有产权抑或是其他?
首先,本文考察了资源特性对产权类型选择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3*3*3的制度匹配理论模型(资源特性-行为能力-产权类型)。基本结论是:选择哪种产权安排主要取决于不同资源特性下交易费用的大小,私产并不总是绝对有效率的。具体结论:第一,资源的风险性、规模性与专用性对产权安排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它们所引起的产权主体的行为能力差异导致不同的制度匹配关系。第二,各种产权类型都可以从资源特性入手而寻找其存在的理由。若某一项产权与资源特性匹配,则能够长期存在;相反,则可能被其他适合现存约束条件和制度环境的产权类型所取代。第三,真实世界里,不同的资源特性、行为能力,必然意味着不同的产权类型匹配,没有任何一种产权形式在任何情形下总是有效率的。第四,不同农村地区应根据其要素禀赋与资源特性等约束条件来匹配不同的产权类型,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农地产权制度。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不能仅仅以单纯的私有化抑或是国有化作为农地改革政策的唯一选择模式。
PS:这几节的内容涉及到不少关于计量模型的运用问题,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能够有所提高~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