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该不该每天写一千字”这个话题,和友人进行探讨。我认为每天写一千字的必要性如下:
-写字是一个简单易行的习惯培养方式。
相对于跑步需要的天气、装备,手绘需要的技术、物资,读英语需要的语料、场所,写字是一件没有额外需求的纯输出事件。它特别适合我这种每天对着电脑的学生党,更换学习任务之外的思维方式。
-写字使我感到自己在“做一件事”。
尽管今天是断点后的第一天,尚未养成习惯的写文章仍被我看作一项“任务”,我仍然感到写字的我在“真正的做事情”。这件事不同于你看一篇10万+的文章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听一场ted讲座并跟读联系口语。写字是一件能够看到自己持续输出、立见成效的事情。
简书里进行日更或者类日更的作者有不少,从内容角度,分析他们是在写哪些内容。
写给十年前的自己的一封信/无戒
十年前,不经世事、不懂人情;十年后,懂得感恩,婚姻幸福。十年的变化,不仅是脸庞的轮廓,更多了心灵的成熟和无所谓的模样。
由这个话题,可以延伸出:给十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给财务自由的自己的一封信、给年少时暗恋的同桌的你的一封信、给劳累辛苦的妈妈的一封信、给高中班主任的一封信,等等。岁月的离去让我们懂得更多,现在的你更多的是感恩过去的自己、怀着希望地向未来大踏步走去。你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经历吧?写一封信给那时的自己,相信要比写“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更令人感动。
读书笔记类/彭小六领读会:《精进》《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把时间当朋友》《刻意练习》等
在我的印象里,这类书籍通常很难真正读完。如果你想说,“等到用的时候翻阅相关章节就好了”,真正需要的时候,你会百度一下、还是翻阅一本只看过一章的书籍?
因此,日更写读书笔记/书籍导图/摘记,是一种知识凝结方式。没有看过全书的人,通过关键字搜索到你的文章,会挑选感兴趣的章节阅读。
我认为,联系生活方方面面的读书法更有实际效力。为你写下的书籍框架添加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写下自己有关的经历,将读者在评论中的点评进行内容补充等方式,将读书和生活有机结合,文章内容也显得不那么干巴巴了。
零基础入门手绘/英语朗读/知识管理
你一定有自己长时间关注的领域吧,尽管并没有相关的深入研究或者文章。日更的内容可以从你持续关注的领域中选择一项,分享你的生活经验、思考习惯。
如果你说,我没有任何擅长的领域。请你翻开你的微信收藏夹、网页收藏夹、知乎收藏夹,分析你自己经常关注哪些领域?是美食、服饰,还是管理、金融?
相比于“2016年最值得阅读的10篇10万+文章”,回顾浏览你的收藏夹更能够发现你的关注点。认识自己的优势,才能够写出更加切合观众需求的文章。
在喜欢>100和喜欢<10的文章中,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特点:
喜欢>100的文章,写作称呼主要是“我”、“你”、咨询者“A君”。同时引用其他文章里讲的故事,但是道理是自己总结的。读罢令人鼓舞雀跃,想要继续读,获得心灵的洗礼。
喜欢<10的文章,文章里充斥着“X叔说”“推荐X公众号”,很难全文讲自己的见解,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把通俗易懂的道理再讲一遍,讲个故事就更困难了。
想要写爆款文章,你应该更加自信的、把道理用自己的话、以面对面的姿态讲给你的读者。
我的日更不写给任何一个训练营,是写给每一个读者你的。如果没有一个具体内容系列,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