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和主人家商榷后,提高嗓音对大伙说:“开台,开台!十人一台(寓意十全十美,也有八人一桌的,但少见)准备上菜!”
这时候,大伙便恢复了捡台风柴的速度,短暂忘记了邻里间的风度:“XX,还不快来,开台了。”“XX,帮我占两个位,我叫一下我孙子过来。”“多了一个,十一个人了,给个人去隔壁桌。”~~~
开台前这是很常见的,一则早上喝的鸡粥经过一番劳动后,早已消化殆尽,二则庄稼人农事繁忙,都盘算着吃过宴席,出工干活,坐满人后还有人赶不上第一轮的那就只能等第二轮开席了,不管第几轮上的都是同样的菜式,可谁又愿意对第一轮拱手相让呢!
三爷用托盘端着四盘扣肉从大棚直径走到餐桌前,提醒着正在埋头苦干的人端菜,扣肉下桌也就意味着最后一道菜上完了,这一席粉丝打头,中途鸡、鸭、鱼、菌类、豆类、油菜、羹汤轮番上阵,扣肉收尾,九菜一汤,丰盛美味、众口皆宜。
小孩子在桌上独爱粉丝以及倒了一圈还没喝完的健力宝饮料;男人们举杯小酌,啤的、白的、泡的药酒,来之不拒,豆类像炒腰果、油炸花生米通常吃的最快,总嫌三爷吝啬,分量不足;妇人们长期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缺油水现在鸡鸭鱼肉放开肚皮吃。
男人们由清醒到微醺再到大醉,开始敞开心扉讲胡话,最后红着脸、半眯着眼、打着脚癫、俩手指夹着根“双喜”向大家摆手、带着满嘴的口水回家睡去了;
妇人是最晚离席的,因为大家吃饱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打包分菜,男人好面子一般不干这事,小孩子吃饱粉丝忙着抢健力宝饮料也没空干这事,剩下的就只能是妇人了,主人家看着大伙吃的七七八八了就拿着一捆一捆的红袋子一个一个发,妇人们拿到红袋子后让同桌较年长者分菜;就这样,第一轮的酒席就结束了,赶紧收拾准备第二轮开席。
在第一轮宴席结束后陆续开始有宾客向主人家谢辞。一类是同村不同族只是过来捧捧场撑场面的回去下地干农活了,一类是远道而来的像舅舅、连襟之类的外家亲戚,这类亲戚谢辞主人家再三劝挽,实在劝挽不得,便交代礼房先生安排回礼,红色袋子里:一条粽子、一对红白绿豆糍、一封利是(一般是随礼的三分之一)外加大棚柱子上的一挂猪肉。大棚柱子上挂的猪肉条子是一个宗族是否兴旺与否的象征,猪肉条子挂得越多说明这个家族越兴旺。
大棚里,黄橙橙的灯光下,菜刀躺在砧板上,菜架有些凌乱,两口大锅里的水还在冒烟,水面上那一层层的油被锅底冒起来的泡泡驱赶到一旁。主人家依次给礼房先生、大棚三兄弟、还有刚刚洗完锅碗瓢盆的同族妇人们敬酒道谢(烧火佬早在最后一轮宴席结束后便回去了),这是宴席当天的最后一桌,这桌不讲究座位人数、不讲究上菜次序,剩啥吃啥。饭毕,女主人家依次给他们恭敬地打发一个利是,象征着这次做酒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