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孝治章》意思的延伸,说明圣人如何用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大意】
曾子又说:“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圣人的德行还有比孝道更大的吗?” 孔子说:“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为尊贵的。人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道中,没有比敬重自己的父亲更重要的了,而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上天更为重要的了,周公旦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他的始祖后稷配享;在明堂祭祀五帝时,又把自己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天下诸侯无论远近,都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在孩童时期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更加尊崇父母。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尊敬之心,教导人们懂得礼敬;根据人们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人们懂得仁爱。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须用严肃的方式推行就能完成,其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父母生下子女,再传宗接代,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了。对子女而言,父亲既有父的慈爱,又有君的尊严,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违背礼义。君主应当顺乎天性,敬爱父母,如果违逆天性,不孝父母,老百姓就会无从效仿了。君主不在孝道上下功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行为,即使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鄙夷、厌恶的。君子绝不做违背道德礼法之事,君子说话前,必会考虑其言语是否可说;行动前,必会考虑其行为是否能让大众悦服;他们立德行义,使人民为之尊敬;所作所为,可以值得效法;仪容举止,遵守礼法,可以值得观摩;一举一动,合乎法度,可以值得赞叹。君子以这样的做为治理国家,百姓就会敬畏他而且爱戴他,并学习效仿他的做为。因此,君子能实现道德教化,从而畅行其政策命令。《诗经·曹风·鸤鸠》说:‘一个善人君子,他的容貌举止,没有什么差错。’”
#day111 淡香雅静|终身学习践行者|每日一记,坚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