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十二封写给“五哥”的信,才是毫不掩饰的真情流露】
今天读年谱,看到苏轼1097年的今天在赴儋州途中“致简杨济甫,以坟墓为托”,想起他曾经很郑重地拜托这位老兄帮他看守父母的坟墓,而这写这封信的时候,是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北归,作最后的嘱托了。感慨系之,于是简单梳理一下杨济甫与苏东坡的关系。
杨济甫是东坡伯父(苏涣)的妻族,即是苏涣妻子杨氏的侄子,比苏东坡年长,苏东坡曾在信中称他为“杨五哥”。
两人的交往长达40年,有原文留存的苏轼“与杨济甫书”计12封。
在很多诗文中,苏轼都是那个才华横溢、潇洒自如、乐天旷达的形象。那是他努力打造的形象,为自己,也为旁人。很多时候,我觉得那个形象即使不是在凹造型,也是在支棱起来,总是修行之后的结果。
而他给杨济甫的信,却写得朴实、真切、家常,是毫不掩饰的真情流露。
年谱中第一次出现杨济甫,是在嘉佑四年(1059)十月四日(或五日),苏轼兄弟回家葬母守制之后,父子三人离川北上,归期为止,于是把纱縠行的房产、少量田产,尤其是程夫人墓的看护,委托给了堂兄苏子安和杨济甫两人。
杨济甫也属实不辱使命,不仅尽心尽力守护苏氏家族墓,帮苏轼打理在家乡的人情往来,还冒着风险收藏和保护苏家的翰墨。这不是普通的同乡之谊和家族之情能做到的,还需要良知、眼光和勇气。
【与杨济甫书之一(嘉祐五年三月作于开封)(1060)】
为别忽已半岁,倾想之怀,远而益甚。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吉。自离家至荆南,数次奉书,计并闻达。前月半已至京,一行无恙。得腊月中所惠书,甚慰远意。见在西岗赁一宅子居住,恐要知悉。春暄,未缘会见,千万珍重!珍重!
这是现存两人最早的书信往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王弗取水路出三峡,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驿,从荆州再沿陆路北上。这趟赴京旅程一共走了五个月,苏轼在信中告诉杨济甫他们在里城西岗租了一个宅子住,暂时安下了身。
【与杨济甫书之二(嘉祐七年正月作于凤翔)(1062)】
奉别三更岁律,思渴日深。即日履此新春,起居多胜。贵聚各嘉安。某前月十四日到凤翔,十五日已交割讫。人事纷纷,久稽裁问,想自尊君襄事,后来渐获闲静,营干诸事,必且济办。某比与贱累如常。今因范元归,奉书露闻。气候渐和,更希珍重。
凤翔是苏轼为官从政的重要节点。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十四日正式到任凤翔府签判。下月,嘉祐七年(1062)正月便写信给杨济甫报告近况。
【与杨济甫书之三(治平元年作)(1064)】
冬寒,远想起居佳胜。此去替不两月,更不能归乡,且入京去。逾远,依黯。近得王道矩书云,朝夕一来此,相看告便。如递中惠一书,贵知道矩几日起发,此干告早及,某只十二月十七八间离岐下也。
这是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按北宋制度,文资官员是三年一迁,苏轼即将离任返京。苏轼之前接到青神人王道矩的书信说要去看他,因为杨济甫认识王道矩,所以请杨告诉王要早点去,因为他十二月十七八间就会离开凤翔。
【与杨济甫书之四(熙宁二年五月作于汴京)(1069)】
一说作于熙宁四年(1071)
递中屡得数书,知尊体佳胜,贵眷各安。示及发递引目,契勘得并到,但乡亲书皆五六十日,不独济甫也。府推之命,只是暂权发遣,更月余正官到,即仍旧管官诰院也。府中冗绊,非拙者所乐,恐知。都下所须,示及。
这封信谈及府中的琐事,可见京城居,大不易。尤其是,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他并不支持,王安石于是命其暂时代理开封府推官。乡亲们都在祝贺,却不知这背后的情况。
【与杨济甫书之五(熙宁三年二月作于汴京)(1070)】
某近领腊下教墨,感服眷厚,兼审起居佳胜。某此与贱累如常。舍弟差入贡院,更半月可出。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独处,无与为乐。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渐暖,惟千万珍重。
这封信写自己和家人在京城春色中的生活。房子应该是苏洵全家老小倾尽全力,在1064年购买的“南园”。现在,父亲已不在。老婆孩子,栽花种菜,孤独无奈。苏辙入贡院了,还要半月才回。
【与杨济甫十首之六(熙宁三年十一月作于汴京)(1070)】
近领来书,喜知眠食佳安。某此与贱累皆安。陈州舍弟并安,不烦念及。久客都下,桂玉所迫,囊装并竭。今冬积雪四五尺,僦居弊陋,殊无聊,惟日望一差遣出去耳。末由披奉,千万珍重。
这封信写自己在京城缺钱花呢。这个冬天雪又大,很无聊。希望能早一点外放出去。(不久后他便调任杭州通判。)
【与杨济甫十首之七(熙宁七年九月作于杭州)(1074)】
久不奉书,亦少领来信,思念不去心。不审即日起居佳胜?眷爱各无恙?某此安健。官满本欲还乡,又为舍弟在京东,不忍连年与之远别,已乞得密州。风土事体皆佳,又得与齐州相近,可以时得治牒相见,私愿甚便之。但归期又须更数年。瞻望坟墓,怀想亲旧,不觉潸然。未缘会面,惟冀顺时自重。
这封信写于杭州离任前。杭州通判任满,苏轼主动要求从富庶的杭州调任贫困的密州。因为那里离苏辙所在的齐州很近。“只是我回家乡又要推迟了”。
谁知他赴任密州两年都没见到苏辙。于是在丙辰中秋之时,想到分别七年的弟弟,这才有了那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与杨济甫十首之八(元祐八年八月作于汴京)(1093)】
一说元祐八年冬天作于定州
久以私挠不作书,累蒙惠问,且审起居佳胜,为慰。衰年责咎,移殃家室。此月一日以疾不起,痛悼之深,非老人所堪,奈何!奈何!又以受命出帅定武,累辞不获,须至勉强北行。家事寥落,怀抱可知。因见青神王十六秀才,亦为道此。会合何时,临书凄断。惟千万顺时自爱。
元祐八年九月初三,高太后病逝,哲宗皇帝即位,苏轼受诏以“双学士”头衔离京出知定州。小皇帝不念苏轼曾经当过帝师的旧情,连陛辞都不准许。定州是北宋版图的最北端,苏轼此去,还要戍边抗辽。对于58岁、刚刚丧妻(继室王闰之这八月一日去世)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件苦差事。
【之九是以书当信。】
听说苏轼两兄弟被贬,杨济甫派儿子杨明(字子微)不远千里专门赶去送别。闰四月十八日,子微追到陈留赶上东坡一行。旅途倦怠,东坡书赠杨子微并作为给杨济甫的回信。
子微曾研习道术,可相面占卜。他说从面相来看,苏轼不会死在岭南,会活着北归,这给了苏轼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苏轼笑着说,你这预言若成真,我一定写《道德经》给你。
【与杨济甫书之十(绍圣三年正月作于惠州)(1096)】
一说绍圣二年(1095)十二月作于惠州
宝月师孙来,得所惠书,喜知尊体佳胜,眷聚各清安。至慰!至慰!某凡百粗遣,北归未有期,信命且过,不烦念及。惟闻坟墓安靖,非济甫风义之笃,何以得此,感荷不可言。舟师云当一到眉。此中诸事,可问其详也。远祝,惟若时珍重而已。
这封信告诉杨济甫,大慈寺高僧宝月大师惟简的弟子法舟回眉山后会向他介绍自己的近况。宝月是眉山人,苏轼被贬黄州时,宝月曾派徒孙前去探望。宝月亡化后,其弟子法舟前来惠州请铭,苏轼恭敬地作了《宝月大师塔铭》。苏轼写信感谢杨济甫对父母妻子坟茔的照顾,宝月应该是他们共同的熟人。
【与杨济甫书之十一(绍圣三年作于惠州)(1096)】
远蒙厚惠蜀纸药物等,一一如数领讫,感怍之至。人行速,无佳物充信,谩寄腰带一条。俗物增愧,不罪!不罪!
在惠州,苏轼收到杨济甫寄来的蜀纸和药物等物,他回赠一条腰带作为礼物。感激和困窘,无需言表。
【与杨济甫书之十二(绍圣四年六月作于雷州)(1097)】
眉兵至,承惠书,具审尊体佳胜,眷爱各安。某与幼子过南来,余皆留惠州。生事狼狈,劳苦万状,然胸中亦自有翛然处也。今日到海岸,地名递角场,明日顺风即过琼矣。回望乡国,真在天末,留书为别。未间,远惟以时自重。
某兄弟不善处世,并遭远窜,坟墓单外,念之感涕。惟济甫以久要之契,始终留意,死生不忘厚德。
第一次看到苏轼说自己:“生事狼狈,劳苦万状”,这是真实的东坡。当然,他立刻补充说:“然胸中亦自有翛然处也”,这是我们熟悉的东坡。“回望乡国,真在天末,留书为别”,这是准备与大陆诀别的东坡。这些状态和情绪,都即时、真切地记录下来,发给了守在家乡的杨五哥,就像发给了留在家乡的父母和发妻。
后来,借杨济甫之子杨子微的吉言,东坡真的得以生还,他在北归途中还特意写信给杨子微:
某与尊公济甫,半生阔别,彼此须发雪白,而相见无期,言之凄断。尊公乃令阁下万里远来海外,访其生死,此乃古人难事,闻之感叹不已。辱书,具审起居佳安,尊公已下,各得安胜,至慰之极。某七月中必达颍昌矣。回驭少留,一须款见。余祝若时自重。
苏轼和杨济甫,四十年阔别,彼此再没有见过,却相互牵挂大半生。
杨济甫无官职,无文名,只是受苏轼的重托,守护苏家坟墓——这是远在他乡的苏轼最看重也最遗憾的,每到清明他都要写到“坟墓”,每每如同在哭泣——这也是苏轼为什么会在杨济甫面前能如此真情流露的原因。
【东坡日历】2025年7月4日,周五,乙巳蛇年,农历六月初十
46岁,是日,在黄冈,致郭至孝慰简,时至孝遭亲丧。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六月初十,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62岁,是日,赴昌化军(宜伦,海南儋州)途中。止递角场,谢冯大钧简:致简堂兄不危(子安)之妻史氏,賀其子时登第;致简杨济甫,以坟墓为托。轼。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初十。
《与冯大钧》第一简
经由烦溷钤下,佩荷深矣。比惟起居佳胜。某来早发去,自是岭海阔绝,怅然。
《挽史太君词》
吴楚云帆万里风,元歌来哭旧江东。梁城皓鹤千年恨,蜀垄青松一梦空。滏水波声天地远,灞陵山色古今同。碑阴且刻东坡语,勋烈将收国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