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身边亲历的一件事。
80后的伊宁和老公结婚5年。婚后买房住得好好的,婆婆从南方退休回来,夹在小两口之间闹得鸡飞狗跳,最后净身出户,回到娘家。伊宁的妈妈是个贤惠女人,伊宁从小也是掌上明珠,深得父母奶奶的宠爱,没想到住回娘家之后却是母女恶劣关系的开始,半月一大吵,三天一小吵,动不动冷战。
家里的“战况”、矛盾的源始总脱不了老三样:伊宁离婚后心灰意冷,一会怪结婚前爹妈不把关害她找这么个老公,一会嫌弃自己爹妈喜欢吃保健品乱花钱;伊宁的妈呢,包接包送包管外孙女吃喝拉撒,不要伊宁出一分钱生活费,花自己的钱还要被伊宁各种撒泼打滚干涉,没个好脸色。每次吵架气得要命,有次气得差点想不开跳楼。
我妈认识伊宁妈,每次跟着生气跟我叨叨,我都问她:伊宁的妈妈光跟你哭诉抱怨,有行动么?其实,解决问题无非两条:1..狠心把伊宁赶出去,随便她租房还是买房,反正孩子上小学了让她自己管,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舒心点;2.舍不得让女儿和外孙女搬出去吃苦,继续忍受随时冷战或是争吵的生活……还没说完,我妈就代为回答:怎么可能?伊宁的妈妈哪舍得和孩子分开,孩子每天都只粘嫁嫁不要妈妈,再说她把伊宁赶出去她能住哪呢……我说,好吧,无解。至今为止,她家的矛盾依然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看了《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这本书,我突然想到一个词“界限”,伊宁和她的妈妈似乎都在“越界"管理对方的生活,反而导致生活过成了一团糟。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必须作为一个成年人与对方保持距离,实现母女双方互相尊重”。妈妈如同特定时期的一个职业,当你成年了,母亲便被解雇,此时母女便该作为两个平等的成年人来相处。
1
保持界限,拒绝母爱带来的操控。
母亲最伤害子女的一句话便是“为了你,我……(自行脑补各种牺牲)”或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为你好”看似一种担心,实则像一种“咒语”。导致我们想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的时候,都会恐惧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只能一步步按母亲设计好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久而久之,便成为无法担当人生选择的巨婴。
最好的母爱其实是教我们学会分离。越是婴儿时期越亲密得如同共生,越是长大大则越应该放手走向独立。至少,三十岁以后,我们要过自己的人生,和母亲保持生活的界限。
最棒的独立就是搬出去住,形成“互不侵犯的领域”,并且尽可能地不形成激烈地冲突对抗。因为激烈地表达愤怒,本身便是一种另类的“撒娇”:代表内心的小孩迫切地需要被他人承认,代表我们依然在感情用事地依赖妈妈。
只有当生活的决策权永远取决于自己,而不再将失败归因于任何人,才是真正的成熟。只有当有一天,我们以成年人的姿态和母亲相处,有各自的空间和距离,学会温和而坚定地说“不”,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2
养育是父母自己的决定和义务,请抛开“孝道”的沉重枷锁。
很讨厌“为母亲洗脚”或是“集体跪拜答谢父母恩”这样的新闻。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爱,而非刻意表演的庸俗孝道。
每当我们与上一辈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最常说的便是:“你好好想想,是谁把你养大的?太不听话了!”“你知道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吗?你要懂得感恩!”可是,当年生下我难道不是你们自己的决定么?“谁的选择谁负责”的逻辑到了孝道这里却完全讲不通,讲下去便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可见,中国式的“孝道”与“爱”无关,往往是父母在社会集体潜意识下制造的苦情隐形胁迫,以“孝”的名义掌控孩子的生活,《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不就是最好例子?
仔细想一想,家庭和睦真正爱孩子为孩子好的父母说的最多的反而是“只要你过得幸福就好”,而绝不是对孩子的诸多控制与要求。
何况要回报养育之恩,到底需要偿还多少呢?根本没有定论:是连大学毕业前的所有学费一概偿还?还是从出生开始的生活费一起还?还要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照顾晚年?……也许一辈子都还不清,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感情包袱负罪感。这样的孩子还能活出他自己、拥有自己的人生吗?
因此书里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NO!,养育子女是父母自己的决定和义务”,成年以后你的感恩也是自愿的付出,不存在用亲情绑架。孩子不是父母生活的延续,他们生而独立。
3
钱是父母束缚子女最有力最实在的道具。
想要界限,唯有独立。包括经济的,精神的。
不想听妈妈的唠叨,同时又想在精神和金钱上依赖妈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能够摆脱父母的干涉,冷静地谈论钱和性,负责自己工作挣钱,负责自己的恋爱,才是真正的成年人而不再是一个“巨婴”。
钱是拥有独立的第一个分水岭。拥有工作能靠自己赚钱才真正意味着实现独立,作为一个“大人”活下去。
婚姻则是精神独立的另一个分水岭。婚前我们还可以当孩子,婚后则要作为独立的个体和妈妈逐渐脱离。婚姻中的两人如同公司的合伙人,共同事业是抚养子女,再把子女送入社会。在家庭公司的运营中,我的困惑可以和妈妈商量讨论,但要保持绝对独立的主权。
在和妈妈的关系中,有“爱”则足矣。而在婚姻中除了感性,更要沉着冷静,有足够的责任和能力解决问题。因此,好的婚姻能使我们更快地成为“大人”,和母亲实现精神平等。
4
打破框架,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前几年,我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结果读书尚浅时反而容易对原生家庭产生“执念”,认为人生的欠缺来自于童年的鼓励太少,对妈妈的教育方法横竖看不对眼,百般挑剔。成长阶段的我,很想摆脱妈妈的影响与控制,可是正如书中所说“母亲嘴里冒出的一个句子,脸上流露的一个表情,总能轻易地打击到我们的情绪。这其实恰恰对自己内心价值观不够笃信的结果。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不稳定,被赞赏时就会沾沾自喜,被贬低时又会万念俱灰。当我们太过依赖母亲的价值观,而自己的价值观又未形成,便会缺乏自信。周围人的一句评价就能轻易动摇TA的情绪。放到成年后,这样的女儿遇上传说中的渣男的比例简直是成倍增长。
虽然原声家庭中的相处模式很容易通过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到我们的成年世界,或是自卑,或是暴躁,或是敏感,或是依赖,说是软弱……但除了父母之外。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的途径创造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去和睦的家庭玩,观察别人家的交流方式,听一听他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方法。从书籍、电影、电视剧中学习,学习健康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可以咨询身边幸福的朋友,问问他们推荐的书籍或电影……
孩子会大,妈妈会老。成年后的我们会发现妈妈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强大。在别人眼中的母亲就是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各种局限。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自己打破身上的框架和局限,重塑自己。这才是成年人的担当及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周杰伦有一首歌叫《听妈妈的话》:“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希望真正的听话,是亲密而有界限,是活出一个幸福的自己。当我成为一个母亲后,我期望真正的母爱,是不再控制,是用目光温柔地守护孩子,是祝福着离开,让孩子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同时拥有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