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细写这个主题时,我的内心是有点忐忑的。这忐忑来源于哪里呢?在此处停留,我觉察了一下自己,好像我也有一点点担心,如果这篇文字,被帮助过我的人看到,他们会怎么想?当我试图去觉察别人的感受时,忽然又出现一个念头:也许,我能想到的和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自己的投射。
为了避免偏激导向,这个主题需要加点描述性词汇限制一下情境。假设对人的感激反应进行评分,最高为10分的话,大部分人的感激评分在5-7分,“动辄感激涕零”的人,评分大部分在10分以上。
为什么我的内心会突然冒出这句话?可能是与低价值感有关。第一次注意到低价值感是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讲述了一个案例,让学员们练习反应。我记得我的反应是在超我层面的。看到大家的回答站位都比我高,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老师。老师说,可能与低价值感有关。那时候,正好是咨询第一次中断时。因为想解决低价值感,所以又重启咨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困惑我的一个难题,总是无处下手。当这句话出来后,我好像看到了那个卑微而脆弱的自己的影子。
我曾经以自己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而暗暗自喜。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一直念念不忘,甚至哪怕自己从一件事中得益一点都会对别人感激不尽,感激起别人来也好像理直气壮的。当我冒出这句话时,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当我对别人表达感激时对方并不以为然。
人的群居性,预示着人无法脱离关系而独自存在。在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是以我的需要和对方的我能够承接的需要彼此进行互动。这样做可以既不会很压抑自己,同时还能调动对方的积极性,关系也保持着平衡稳定的发展。
回忆过往,我在很多关系里,总是趋向于满足别人的需要,当自己的需要被满足时,总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也许在我潜意识里感觉自己不配得到这些,换句话说,是我的低价值感在作祟。而对于关系里的另一方,ta可能没觉得自己为此刻意付出什么,我这样的感激,对ta来说更像是个压力。这又忽然让我想起,为什么在一些关系里,当我感觉自己特别感激时,关系往往有种被凝固的感觉。
我的低价值感来源于哪里?当想到这个问题时,脑海里浮出一件事。这件事情非常清晰,以致于我可以感受到那时候自己失落的情绪。大概小学时,我生病了,发烧。母亲带我打完针,让我躺在里间的床上。我跟母亲说,想吃苹果。说出口后,有些忐忑,因为我想要的是只有过节走亲戚时才会买的。母亲的表情很不耐烦,说了句“没有,就去干活了。
早年经历中,与学习有关的需要,父母能够不犹豫地满足,其他需要很多是被否定的,而且有时候会被责备的。此时的我已经能够理解那时他们的处境,同时也很心疼那时候的自己。或许,这也是现在的我,在很多时候会忽视自己的需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可能在我内心里,有一个运行模式:提出自己的需要有可能会被否定或者责备,我需要顺从父母,才能避免被责备的羞耻感。成年之后,这也体现在了我的人际关系里。
一段关系,大家都从中受益而无负担,才是它存在的意义。当我总是对别人感激不尽的时候,是影响我在这段关系里的位置的,我自然放低了自己的位置,同时,我的界线也不清晰了。也许,除了界线不清,在我的潜意识里还有想破坏这段关系的愤怒。
当我意识到这些,我忽然感觉到一些轻松。过度的感激,来源于我对自己的需要的忽视而产生的低价值感。在关系里,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觉察自己的需要,同时建立清晰的边界,是解决之道。但往往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段距离。怎样才能做到?这需要在现实里面边觉察边体验。